千秋歲次韻少遊蘇軾賞析

本文已影響6.66K人 

千秋歲次韻少遊蘇軾賞析,這是北宋詞人蘇軾被貶瓊州後寫的一首詞,詞中表達了作者才無所用,報國無門的情懷。下面起來賞析下吧。

千秋歲次韻少遊蘇軾賞析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原文:

島邊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淚濺, 丹衷碎。 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拼音解讀:

dǎo biān tiān wài , wèi lǎo shēn xiān tuì 。 zhū lèi jiàn , dān zhōng suì 。 shēng yáo cāng yù pèi 、sè zhòng huáng jīn dài 。yī wàn lǐ ,xié yáng zhèng yǔ zhǎng ān duì 。dào yuǎn shuí yún huì ,zuì dà tiān néng gài 。jun1 mìng zhòng ,chén jiē zài 。xīn ēn yóu kě jì ,jiù xué zhōng néng nán gǎi 。wú yǐ yǐ ,chéng fú qiě nín fú yú hǎi 。

翻譯:

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島上。腰間佩戴金色的玉飾泠泠作響;金黃色的腰帶色彩濃豔。夕陽正斜照着萬里之外的汴京城。

路途遙遠,誰說還能見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給予寬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違背;我的節操依然保持着。大概能期望君王賜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舊識積習終究難以改變。算了吧,我還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暫且如此度過餘生。

註釋:

此詞作於元符三年(1100年)。王文浩《蘇詩總案》卷四十三謂本年四月得秦觀書,並作答。少遊:秦觀的字,曾作《千秋歲》(水邊沙外)。次韻:指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次韻就是和詩的一種方式。也叫步韻。

天外:《文選》卷15,張平子《思玄賦》:“廓蕩蕩其無涯兮,乃今窺乎天外。”蘇軾時在瓊州(今海南島),故言島邊天外。

丹衷:猶言“丹心”。

蒼玉佩、黃金帶: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飾物。此喻聲情之慘怛。

一萬里二句:時蘇軾居海南,距京城甚遠,故云。長安,今陝西西安,漢唐時京都。此當指北宋京都汴京 (今河南開封)。

天:喻皇帝。

君命:指君王的命令。臣節,人臣的節操。

覬(jì):希圖、冀望。

已矣:算了、罷了。

桴(fú),小筏子。恁(rèn),這樣。

千秋歲次韻少遊蘇軾賞析

賞析:

秦觀《千秋歲》詞抒發離愁別緒,情意纏綿。蘇軾的和詞比秦詞心境較爲開闊。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丹衷”、“臣節”,發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蓋”的強烈幽怨不滿情緒。二是他能將幽怨不滿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會人家的評說,表現出一貫的超脫達觀態度。即使在政治上連遭打擊之時,他的進取精神仍未完全磨滅。

上闋“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對貶謫的不滿。白居易《不致仕》雲:“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時蘇軾年六十三遭貶到海南島,故言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決定,非自己情願,怎不叫人傷心落淚。“珠淚盡,丹衷碎”寫出蘇軾遭貶的憤懣。蘇詞用很工的對偶句, 有聲有色地描寫當年在朝廷任職時的形象。蘇軾雖被貶,但服飾仍舊,故有“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之說。“斜陽”句是說自己雖已暮年,遠在萬里天涯,但還懷念着京都。蘇軾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瓊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兩句可作參考。詞上闋抒寫懷君思朝之真情: 淚灑心碎,一步一回首。

下闋蘇軾表示難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學孔子“乘桴浮於海”。下闋反映出蘇軾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難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舊學”,對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於海”,語出《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張行不通, 我就乘着木排過海到海外去, 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詞人暗中寫自己,也寫秦觀。 仲由是孔子的學生,秦觀也曾拜蘇軾爲師。他鼓勵秦觀振作起來。詞人站得高,想得遠,能擺脫個人得失,終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韻詞不僅格調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長者身份。

全詞波瀾起伏,情感激盪,令人感受蘇軾胸中熾熱的情感還未泯滅。表達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雖歷經磨難仍不改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