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睡眠障礙的初步探討

本文已影響1.68W人 

  國際精神衛生組織將2009年的世界睡眠的主題確立爲“科學管理睡眠”,據WHO調查,全世界有20%~25%的兒童患有睡眠障礙,在我國27%的兒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兒童睡眠障礙的初步探討

國際精神衛生組織將2009年的世界睡眠的主題確立爲“科學管理睡眠”,據WHO調查,全世界有20%~25%的兒童患有睡眠障礙,在我國27%的兒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科學研究表明,如果5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對於胎兒和嬰幼兒來說,完善的睡眠結構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學齡期和青春期兒童來說,良好的睡眠結構無疑是其學習和生活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鑑於對睡眠及睡眠障礙在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深入,對兒童睡眠障礙的研究已愈來愈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嬰兒期睡眠障礙  嬰幼兒的睡眠問題與年長兒不盡相同,例如常見爲嬰幼兒期常見晝夜節律紊亂和嬰幼兒睡眠不安、嬰幼兒睡眠呼吸暫停、嬰兒猝死綜合徵等,而年長兒常見的夢遊、夢囈、夢魘、磨牙症、睡眠癱瘓、發作性睡病、遺尿症等在嬰幼兒期較少見。一些嬰兒良性癲癇綜合徵和某些類型的癲癇常在夜間睡眠時發作,需要鑑別。

嬰幼兒睡眠不安 睡眠不安是嬰兒期睡眠障礙中最常見的臨牀症狀,大多發生在夜間,表現爲出生後1~4個月齡間睡眠啓動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睡眠時易醒,需餵食後才能繼續入睡。嬰幼兒睡眠不安是父母較多關注的問題,其中對夜醒的擔憂較多,是就診的常見原因。

在睡眠啓動中,常見爲嬰幼兒常需要安撫物,如洋娃娃、安撫奶嘴等的幫助入睡,或依賴習慣的條件,如牀、枕頭、被子以至父母的懷抱、輕拍、撫摸搖晃或護理等。如果不能滿足要求,則難以入睡或啼哭。6個月後一般在晚間睡眠中無需進食。

但如果此時仍給予頻繁地餵食,使夜尿次數增多,將干擾嬰幼兒晚間睡眠的維持和導致正常睡眠-覺醒晝夜節律紊亂,造成嬰幼兒睡眠不安。

晝夜節律紊亂 人類存在一個相當穩定和功能自主的生物鐘,它調節人體的生物節律,包括正常的晝夜節律。在新生兒,晝夜的生物鐘系統已起作用。

嬰兒的生物鐘隨着年齡的增長與外界因素,如聲音、定期餵養、母子接觸、尤其是光的刺激等條件逐漸與外在環境的時間規律同步,最終使主要的睡眠時間固定於夜間。嬰兒的睡眠-覺醒晝夜節律大約至生後6周顯現,3個月後開始趨向穩定。

內外兩方面不協調時,會出現生物節律障礙,表現爲睡眠時相的改變或晝夜節律紊亂,主要是白天和夜晚睡眠時間和規律紊亂,出現白天嗜睡或難以剋制的睡眠,而晚上保持清醒。  幼兒及學齡期睡眠障礙  這一階段兒童的睡眠問題主要有夜驚、夢行症和夢魔。

夜驚 夜驚是一種在學齡前3~8歲開始出現的睡眠障礙,男孩中常見。該病患兒發作多在開始入睡一段時間後突然驚醒、瞪目、起坐、有時哭叫、躁動不安、手足亂動、面部表情緊張、意識朦朧,可伴幻覺,歷時數分鐘,清醒後對夜驚發作完全遺忘,偶爾可有片斷記憶。

這些孩子會表現得非常害怕,他們有的需要在父母房裏熟睡後才能被移回到自己的房間,另一些孩子則表現爲用各種方法拖延上牀時間,他們常不自覺地把睡覺時間看成是和父母分開的時間,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將會日趨嚴重。有專家認爲,夜驚的存在很可能是由於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及孩子的認知發育中間過程這幾方面因素綜合造成的。

夢行症 多數研究認爲,夢行症是異態睡眠的一種,和覺醒障礙有關。典型的夢行發生在開始睡眠後3小時內,孩子入睡後自己起牀走動,甚至開門到戶外,或者打開抽屜、做其他事情等,這類動作持續15~30分鐘後自己又上牀睡覺,次晨醒後,家長詢問昨晚發生的事情,孩子完全不知道。

很多患兒成年後症狀會逐漸消失,這提示兒童的夢行症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所致,和成人的睡眠問題不同,兒童夢行症開始時通常和精神行爲異常有關。

夢魘 目前研究發現,夢魘一般多發生在10歲以前,女孩比男孩多,特別多見於焦慮和有情緒問題的兒童。夢魔又稱夢中焦慮發作,是指兒童做內容恐怖的夢所引起的焦慮、恐怖發作。下半夜多見,孩子醒後通常很快清醒,並且仍記得夢的內容。這類孩子往往害怕入睡,入睡前要求家長陪在身旁。家長要告訴孩子夢中所發生的事情是虛構的,不會對他有傷害,不必害怕。

兒童睡眠障礙的干預及治療  兒童睡眠障礙會引起兒童青少年身心發育障礙及學習能力下降,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兒童積極樂觀的個性,提供溫馨安靜的睡眠環境,減輕課業壓力,提高對影響睡眠的各種生理、心理疾病的認識,是改善兒童睡眠狀況、降低兒童睡眠障礙發生率的重要措施。

很多情況下,兒童的睡眠障礙沒有引起家長和醫生足夠的重視。

認知行爲治療 近來年,認知行爲療法(CBT)越來越受到重視,並被廣泛應用。認知療法的重點是放在患者錯誤或歪曲的認知問題上,糾正患兒對於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錯誤認識,從而減輕焦慮,改善睡眠。

有資料表明,CBT治療縮短入睡時間、維持睡眠均明顯優於僅靠自我調節而無其他治療的對照組。而且,CBT治療在安全性、不良反應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

刺激控制療法 被美國睡眠醫學會推薦爲治療入睡困難和睡眠維持困難的“標準”非藥物療法,其基本目標是恢復牀作爲誘導睡眠信號的功能,並減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動的聯繫,減少對睡眠內源性喚醒的刺激,使患者易於入睡。要點是:只在有睡意時上牀;不在牀上做睡眠以外的事;臥牀20分鐘後仍不能入睡就離開牀;無論夜裏睡了多久,每天都堅持在固定的時間起牀等。

高強度光照治療 主要針對睡眠節律障礙的患者,目的是在於調節生物週期節律,改變睡眠的週期和模式,從而使人體內的“晝夜節律起搏器”達到與明暗週期同步化。近年來,高強度光照治療的有效性已經在臨牀上得到了證實。  藥物治療 在行爲治療無效或效果甚微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應用藥物治療。

鎮靜劑鹽酸苯海拉明可以應用於嚴重的夜驚兒童。發作性睡病的藥物治療主要是應用興奮藥和抗抑鬱藥,目前較多應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鹽酸司立吉林以及中樞興奮藥物莫達非尼等。對同時患有抑鬱症的失眠青少年,應用曲拉哩酮和氟西汀均有較好的療效。

另外,苯二氮(艹卓)類和三環類抗抑鬱藥亦用於夢行症的治療。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褪黑激素(松果體分泌的激素)應用於兒童睡眠障礙的治療。但以上藥物使用時,需密切關注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除此以外,近年來,中醫藥也用於兒童睡眠障礙的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除了能明顯改善失眠症狀、控制情緒外,還有調節機體平衡的作用,同時還克服了西藥的成癮性問題。中醫將失眠分爲虛實的不同,因此更強調辨證施治,中病即止,免傷正氣。

青春期睡眠障礙  青春期睡眠有其自身的特點,有專家特地分別對青春早期(12~14歲)、中期(15~17歲)及晚期(18~21歲)進行了調查,發現青春中期兒童的睡眠障礙最爲普遍,青春期女孩的睡眠效率沒有男孩高,且男孩的總睡眠時間比女孩多。青春期最常見的睡眠問題是發作性睡病和失眠症。

發作性睡病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以睡眠過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爲特徵的睡眠障礙性疾病,其主要症狀包括:睡眠過多,即有過多的白天睡眠時間;睡前幻覺,即入睡前恐懼、反覆出現幻想畫面;猝倒,這是由於肌羣的緊張性突然下降所致,症狀易與失神性癲痢相混淆;睡眠癱瘓,這是在進入睡眠時的隨意肌癱瘓。如果這些症狀同時出現,通常稱之爲四聯症。發作性睡病經常在青春期首先表現出症狀,但其症狀並不如此典型。

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種以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並在睡後仍覺疲倦爲特徵的睡眠障礙,青春期發病率在10%~20%。這個綜合徵表現爲人睡困難和早晨難以覺醒,這種異常的睡眠規律對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但其睡眠時間的長度和睡眠質量是正常的,青春期特別易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