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的孩子窩裏橫出門就慫了?

本文已影響1.09W人 

爲什麼有的孩子窩裏橫出門就慫了?孩子窩裏橫出門就慫這樣的是否爲正常現象呢?造成孩子窩裏橫出門就慫的原因是什麼?

閨蜜最近快要急死了。孩子最近非常不聽話,在家動不動就打人,一點不滿意就坐地上耍賴打滾,拉都拉不起來。

昨天帶着他在樓下玩滑滑梯,孩子卻老躲在角落裏。當媽的急了,用手推着兒子,鼓勵他跟大夥玩:“兒子,快爬。兒子,快滑。兒子,讓開一點,給哥哥過。”可是,小傢伙卻愣在那裏。別人推他也不動,叫他讓開也不走……

老母親憂心忡忡:“哎,這是咋回事啊?這小子在家可牛得很,連我都敢打,出來怎麼跟個sha子似的?”

很多家長似乎都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在家上躥下跳,大鬧天宮;出到外面,卻像個霜打的茄子,蔫了吧唧的。

在家像頭霸王龍,出門好似鼻涕蟲,孩子這是怎麼了?

窩裏橫,是因爲無條件信任

即便是還不會說囫圇話的寶寶,也能非常敏銳地覺察到家中每一個人的脾氣和情緒

2歲不到的萱萱最喜歡吃糖,但是媽媽不給,她就鬧,出去逛街,每次看到糖就吵着要。

而奶奶特別疼愛萱萱,每次到奶奶家,萱萱總是千方百計要糖吃。媽媽阻止不了,心裏卻暗暗生氣,有時候還跟孩子的奶奶吵起來。

有一次,媽媽看到孩子坐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吃糖,生氣地奪過孩子手裏的糖。孩子愣了幾秒,哇哇地大哭起來。然而並沒有和媽媽搶糖,徑直跑去廚房,拉着奶奶的手,一邊哭一邊指着媽媽手裏的糖。

孩子知道媽媽不會給她,想通過奶奶“搞定”媽媽。

後來媽媽想想,其實這也是奶奶對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自己小時候不也曾偷偷地跑進外婆房間要糖吃嗎?偶爾去奶奶家吃一次,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終於和奶奶統一了陣線,只給孩子買小包裝的,一次只給一袋。

這樣,平時孩子和媽媽在一起,也不會吵着要糖吃,去奶奶家就有糖吃,孩子歡歡喜喜地去,歡歡喜喜地走,一家人其樂融融,皆大歡喜。

跟奶奶、媽媽的相處模式不同,說明孩子已經能初步形成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技巧。

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說,孩子喜歡在家裏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爲在家裏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如果父母一味地只看到孩子的橫,而不去傾聽孩子的真實需求,不和親人溝通一致的解決方案,孩子只會更加蠻橫不講理。一味地強調規則,反而無法統一教育原則,孩子發現通過大人們爭吵,最終總是自己勝利,他就會用爭吵的方式去贏得勝利。

爲什麼有的孩子窩裏橫出門就慫了?

在家庭這個關係場,統一一致的教育方針,能使孩子逐漸從要挾、逼迫的行爲模式轉變成講道理、守原則,也就不必“窩裏橫”了。

在外慫,說明會控制情緒了

在3歲之前,孩子和父母親戚之間的互動,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動。而在3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就會逐漸成爲孩子的主要活動。

3-6歲,是孩子的人際關係敏感期。

孩子從家人那裏,總是比較容易滿足自己。但是到外面的世界,就沒有在家裏簡單了。面對外界的陌生環境,孩子的內心是其實既充滿好奇和又有些許膽怯的。

家長的智慧與愛,能幫孩子克服交往初期的尷尬,助孩子大膽地往前走,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週期。

在《二胎時代》裏,曹穎的兒子王子見到新來的妹妹,害羞得不會說話,而妹妹卻大方地做起了自我介紹。

這時候,媽媽拿出了提前準備送給小妹妹的禮物給王子,倆人交換完見面禮後,一下就親近了許多。

有一次,倆人無意中起了爭執,還打了起來。王子跑出去求助爸爸王斑,王斑進來分開兩個孩子,並沒有說什麼大道理,也沒有充當孩子的裁判,而是給出了一條原則:“動手就不是好孩子”,然後就在一邊坐着不說話,默默地觀察。

沒想到,倆人竟然破涕而笑了。

孩子的世界如此單純,孩子也需要時間,在自己學習處理同伴問題中,慢慢地成長。

孫瑞雪說:“兒童擁有權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設計出解決問題的計策和方案的自由。不能剝奪兒童這樣一個自由。”

遭遇孩子“在外慫”的時刻,父母適時地放手,是給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最好的成全。

正確引導,助攻孩子高情商

“窩裏橫,在外慫”,恰恰說明孩子進入了人際關係敏感期。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有助於孩子情緒情感的發展,增強其自信與自尊,還會促進孩子對認知、語言能力的發展。

父母的正確關注與引導,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這一時期。

1、幫孩子建立規則、認識規則

對孩子,愛要有原則。沒有規則,孩子將會陷入混亂的盲目中,而不懂得判斷是非對錯。

父母在家要建立和社會一致的規則,比如:見到家人要問好,不能打人,拿別人的東西要先經過對方同意,等等。

2、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榜樣

家,本是安全的港灣,溫馨的充電站。我們卻習慣在外講文明懂禮貌,而把戾氣帶回家,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這不僅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還會錯誤地引導孩子,讓孩子不自覺地複製錯誤言行。

想要孩子不在窩裏橫,外頭慫,父母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在家隨便發脾氣,就是給孩子最大的榜樣。

3、放手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機會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多帶孩子出去跟同伴玩耍,慢慢地讓孩子建立與他人的交往模式。多鼓勵孩子,不過於干涉、控制。

父母可以幫孩子提前準備多些玩具、點心,讓孩子幫忙分發給小朋友,通過分享物品打開孩子們溝通的大門。

而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傾聽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決。

4、不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成長總會遇到起起伏伏,不要對孩子的某種行爲貼上“內向”“霸道”“膽小”“懦弱”等標籤。

孩子在家橫在外慫,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耐心地給予時間和空間,孩子自會健康茁壯地成長。

我們一生都在羣體中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正是在各種人際交往中,不斷髮展自我,發揮潛能,爲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孩子也一樣,在不斷地與親人,與同伴,與教師,與其他人發展關係。

他終將會離開父母的寬大羽翼,自己學會飛翔。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他足夠的空間和耐心,在孩子身後看着他慢慢成長,慢慢離你而去。

看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身影,我們心中除了些許傷感,更多的還是安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