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的可貴在於真實、紮實

本文已影響1.88W人 

從上個星期開始,身邊的朋友又開始追看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再次開始各種轉發、搜尋、討論,美食再次成爲近期熱議的話題之一。從午夜這一被業內人士稱爲“垃圾時段”開播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已經席捲全國,成爲受衆最多影響最廣泛的紀錄片之一。毫無疑問,這系列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文字都堪稱經典,以致於即便是午夜時分,也有無數的人流着口水追着看,反覆看。

《舌尖》的可貴在於真實、紮實

筆者第一次感受到舌尖上的中國帶來的效應是在廣州。雖然是廣東人,但是筆者並不愛吃紀錄片裏介紹的竹升面,但是自從《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之後,身邊很多朋友甚至外地過來的朋友,都要去紀錄片裏介紹的那家麪店嚐嚐鮮。竹升面之外,就是黃饃饃,因爲比較喜歡吃西貝,有一天發現,西貝多了黃饃饃,店裏還有了不少那位賣黃饃饃的老人的海報,自然會心一笑。不過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前段時間去林芝出差,想帶點野生松茸回來,一問價格已經漲得不得了了,一斤最便宜也要600元。

因爲《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被介紹的門店門庭若市,被介紹的人成了名人,被遺忘的美食被記起,第一次發現的美食要想方設法去品嚐一番,《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美食包裝成了前所未有的組合式的品牌,激起人們心中的記憶和渴望。如果將這部紀錄片看成一檔美食節目,其他所有的美食節目都相形見絀,如果將這部紀錄片看成一位美食家,其他所有的美食家都黯然失色。且不說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文字功底,它爲什麼能夠給你帶來感動和如此顯著的效應?

筆者以爲,它足夠真實。《舌尖上的中國》幾乎就在我們身邊取材,我記得小時候,蝦醬就是那樣子做出來的,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我們日常吃的白切雞,也是這樣,但是沒有想到其中還有那麼多的學問。太多的回憶,因爲紀錄片的介紹,更真實更貼近,讓人們更加相信它所介紹的那些未知的美食,都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味,都願意尋找、品嚐。而現在的很多美食節目介紹的美食,我們常常嗤之以鼻,那些美食家更像是收了錢的代言人,這裏好吃那裏好吃。那些以美女爲主持的美食節目,更是單薄得可怕,似乎除了入口即化、外焦裏嫩、香嫩可口,就再也沒有別的詞了,買個萌,流口水,無知又無趣。

它挖掘深入。美食即使是自然的饋贈,也離不開人的智慧,是人的作用,讓那些食材煥發光彩,《舌尖上的中國》更是一部中國美食文化史的呈現。文化的魅力,在於它的根源,形成和發展,而不是無中生有的包裝或者牽強附會的沾光。我們之所以喜愛這部紀錄片,因爲它挖掘深入,每一段過程,都能夠給你娓娓道來,讓你獲益匪淺。反觀我們現在所面對的美食宣傳、旅遊宣傳,普遍讓人失望,東方小巴黎始終不是法國的巴黎,東方伊甸園也終究不是上帝的伊甸園,或許短時間內能夠吸引人眼球,但是長遠來看,又有多少人能夠記起或認同你們曾經的呼號?文化的魅力,如果沒有挖掘深入就口若懸河,得到的終究是質疑和不再信任。

《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們真正潛心下來,做得紮實,做得深入,不搞噱頭也不戴高帽,平淡平實,但恰恰是這樣的紀錄片,最能打動你我。有些地方在做宣傳的時候根本不管資源品位如何,一心想要做各種“最”,各種“世界級”,到頭來,孤芳自賞還浪費納稅人的錢。筆者以爲,潛心做學問,永遠不過時,美食、旅遊的宣傳推廣,如果能夠做更真實的東西,挖掘更深的人文內涵,品牌會逐步樹立起來,揠苗助長終究不是好辦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