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三分鐘熱乎勁該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5.87K人 

我們需要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但是孩子卻老是三分鐘熱乎勁。那麼問題來了,孩子老是三分鐘熱乎勁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老是三分鐘熱乎勁該怎麼辦

孩子在學習上不用功,得過且過;不愛做家務,父母提供過“獎懲”措施,但都沒有用。他似乎對周邊的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即使有興趣,也是三分鐘熱度,爲什麼會這樣呢?

相信許多家長都對孩子有過這樣的疑問:

爲什麼別人家孩子愛好廣泛,我家孩子對任何事都不來電?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爲什麼他就很難對一件事持之以恆呢?

從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自主感,

勝任感,

需要感。

這就給家長一個重要的啓示:想要讓孩子積極、持續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興趣,更需要這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該如何做呢?讓我們開始吧~

1、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

小華在看了某個音樂節目後瘋狂迷上了當下時興的尤克里裏,於是他纏着媽媽給他報尤克里裏課程。媽媽深知學樂器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但她拗不過小華,尊重了他的興趣,爲小華的課程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礎。剛剛上課的時候,小華還是興致盎然的每天回家都反覆練習,但很快的,他就哭鬧着說不想學了,媽媽對此非常煩惱。

這個事例中,小華其實只滿足了促成動機的第一個方面,即自主感。簡單說,就是自己做決定,說做就做的感覺。而當他很快就將這種感覺落實並丟在一邊後,媽媽應該怎麼做呢?繼續尊重孩子的意願?任這個促進孩子鍛鍊耐力耐心的機會消逝嗎?

可見,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時就要談到第二種心理訴求——“勝任感”

2、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棒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的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像是別人點贊或者得獎。

比如一個孩子陪媽媽去超市購物,口算出了營業員應該找媽媽多少錢,而被誇獎的時候,他自己就會覺得數學很棒,從而獲得“勝任感”。

現在重新來看小華的故事。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一定是被家人的表揚包圍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學着學着,新鮮勁過去了,緊跟着的是枯燥的練習和反覆的嘗試,手型不對、彈錯音更是常事。小華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好,出現了畏難情緒

其實這時孩子需要的是“勝任感”,可父母往往在揪着“自主感”不放,急於與他爭辯。家長最直觀的感受是,“當初可是你自己想要學的,怎麼可以現在就打退堂鼓?學東西不堅持哪行?”但父母不知道,基本上這話對孩子起不了作用,這只是責備而已。

那父母該怎麼從“勝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可以讓孩子當小老師,親自指導示範,讓他找到優越感,從而獲取“勝任感”。同時還可以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試着幫助他平衡“勝任感”。不光鼓勵他“加油”,更要教他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幫他重新找回“勝任感”。

不過光有前兩點,能不能就讓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積極投入了呢?還不夠,這時就缺少常常被家長忽略的“需要感”

3、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

孩子的興趣有時候不光需要家長的鼓勵,還需要持續的關注,如果孩子的興趣沒有在他想彰顯的地方得到認可,那麼他的“需要感”就會嚴重不足,繼而失去保持興趣的動力,此時他唯一的依靠,就是家長了。

所以,當小華告訴媽媽他變得討厭尤克里裏的時候,是不是媽媽也應該反思一下,是否認真地當過他的聽衆?有過由衷的讚美?還是小華在房間裏練習的時候,媽媽在玩手機?

興趣是催化劑,不是定心丸

興趣是屬於孩子的,是否要堅持到底,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興趣只是作爲孩子做一些事情的特定前提,而非做這件事成功的必要因素。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從有興趣到沒興趣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孩子有沒有因爲興趣而交到新的朋友?有沒有另他感到快樂?這些是值得家長去思考和發現的。

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一些負面標籤,例如“虎頭蛇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分鐘的熱度”等。說這些話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希望能激發孩子的鬥志,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很多話,孩子都是無條件信服的,所以有些話很可能讓孩子認爲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結果對以後的人生都會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爲。”不要把孩子的成功與失敗都歸結到“興趣”二字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