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本文已影響9.34K人 

文 | 節選自《不獎不打管孩子》(有刪改)

著 | 馬文 · 馬歇爾 譯 | 王羽

圖 | 源於網絡(越南設計師:Le Thu) 編 | 叮噹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一對姐妹,相處得很好,但是有一天她們吵架了。當時,姐姐正在洗盤子,小妹妹走進了廚房,拿走了籃子裏的最後一個橙子。姐姐說:“放下,那是我的橙子。”妹妹說:“抱歉,現在是我的了。”她們吵了起來——就像很多家庭裏經常發生的那樣。

然而,她們最後還是選擇尋找一個相對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繼續吵架:

方案一:姐姐將橙子切成兩半,爲了確保公平,妹妹先選走了她想要的那一半。

方案二:姐姐問妹妹爲什麼想要那個橙子?妹妹回答說:“我想做成橙汁。那你爲什麼想要?”姐姐說:“我想扒開它,把皮烤來吃。”

第一種方式顯然是切實可行且大多數人都能想得到相當好的解決方法了,但不是最好的。

第二種方法,通過詢問,姐妹兩個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

“問題”這個詞源於拉丁語詞根quaestio,意味着“去尋找”。“提問question”的詞根是“請求”,暗示着提問其實是一種引導和發現。

去提問吧,去發現對方的想法,也許解決問題的同時,你還能享受到過程的快樂。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2張

我坐在飛機上,旁邊是一個活潑的四歲男孩,她的母親正在跟他度過一個有挑戰性的時刻:小男孩將他前面座椅靠背後面的電話拿了下來開始玩。我靠向他,問道:“如果你摔壞了它,會發生什麼呢?”他立刻將電話放了回去。

我向孩子提出了一個引導他反思的問題——“如果你摔壞了它,會發生什麼呢?”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促使他去思考,然後反思。

“反思性問題”包含了請求,不是強制性的。與控制形成對比,如果我們能夠促進他人的反思,讓別人去做我們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情,取決於我們創造“慾望”的技巧。被問反思性問題的人,被引導去思考自己的行動和選擇,最後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並獲得成長。

對於家長,問孩子反思性問題,你能夠更高效地達到你的教養目的,你能避免孩子們對被控制的天生的反抗。

反思問題的兩個原則

問題是積極的(如果我吩咐或者命令那個男孩將電話放回原處,估計會遭遇到反抗。)

引導他去選擇(不是讓他順從,於是自主權變成了改變的組成部分。有一點需要被重申——人們不會反駁自己的決定。)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3張

我的妻子跟隔壁的食品店收銀員經常聊天,這持續了很多年。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收銀員抱怨她5歲的外孫女,說她是一個大的挑戰,孩子的媽媽對孩子也感到困惑不解。我的妻子向出納員提供了很多強調選擇和反思的建議。當這位外祖母開始實踐的時候,她跟外孫女的對話變成了這樣:

孩子正在哭,於是外祖母問道:“你是想像一個大女孩兒一樣,還是想像一個嬰兒一樣?”

她回答說:“我想哭,所以我想像一個嬰兒一樣。”

過了一會兒,那個孩子說:“現在我想像一個大女孩兒一樣了。”

還有一次,她又在哭,外祖母問:“你爲什麼哭呢?”

孩子說:“我不知道。”然後停止了哭泣。

在最近我妻子和收銀員的聊天中,她聽到最多的是收銀員提及她的孫女有多麼好玩兒。

讓孩子反思,是讓孩子將行動者行爲分離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意味着如果你給一個人答案,那個人將獲得一種短暫的解決方法。但教會他得到答案的原理,這個人以後就能夠自己創造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收銀員的孫女就習得了那個會持續一生的反思機制。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4張

讓父母不去批評孩子,真實一個極大的挑戰,而減少這種消極交流的方式,是將批評轉化成一個問題。

有時候父母需要的做的,只是擊出一壘安打併不是全壘打,但是它能讓棒球選手得到上壘,然後向想要的方向移動。

一位母親講述了下面的事情,關於她如何運用反思性提問來讓孩子停止抱怨:

在去一個離家兩小時車程的城市看完兒子的曲棍球比賽後,我們開着車往家走。

我11歲的兒子宣佈:他被朋友邀請到家裏去玩。

兒子:“到家後我能去格雷格家嗎?”

媽媽:“不行,現在已經很晚了,而且我們還要開很長時間才能到家。”

兒子:“我真的很想去,我可以去嗎?”

媽媽:“不行,至少今晚不行。”

兒子:“可是格雷格問我了,我可以去嗎?”

在我快要被激怒的時候,我想起了曾經看到過的問孩子“反思型問題”的內容。

媽媽:“你還要堅持問多久?”

兒子:“永遠!”(他的聲音中流露出一絲狡黠)

媽媽:“這樣你就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了嗎?”

兒子:“不。”(高興地)

然後就結束了,孩子沒有再糾結這個問題。

反思性問題可以讓當事雙方都進入思考的過程

對於被問者——問題是一份禮物:幫助他獲得清晰的想法

對於提問者——答案是一份禮物:獲得和理解對方觀點的快速通道。

父母問孩子反思性問題,能夠增加父母對孩子的理解,這種澄清,能夠提高效率,也能改善關係。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5張

反思問題的設計

有效的問題能促生人們的思考反應。我們可以把它們設計成適合當時的情景,並能夠被人清晰理解。

它們聚焦於現在或者未來——不是過去。

它們經常以“是什麼?”或“怎麼樣?”開頭。

它們經常擁有開放式答案,不僅僅是需要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

一個能以“是”或“不是”回答的問題,被視爲“封閉式問題”,因爲它另對話結束。(當然封閉式問題也有它的應用之處,此處我們不做深度探討。)

與封閉式問題形成對比的是,開放式問題讓孩子們願意跟你對話,能促進更多深思的反應,例如:

“今天一天裏你最喜歡是哪個部分?”

“你今天學到了什麼?”

我們越是鼓勵孩子們“爲了他們自己”做事情,我們越能強有力地傳遞這樣的信息:“我相信你的能力和技巧。”

如你形成了利用負責的語言習慣一樣,你將能夠看到你孩子成長的切實的證據。當我們詢問孩子們的觀點或者建議的時候,經常會因爲他們那有創造性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式而感到高興和驚訝。

問題不需要非得以詢問的方式接尾。比如,以下是一些能促生反思的有效陳述句:

“請向我描述它。”

“向我解釋下,當你說……時你想表達的是什麼。”

還有一類問題爲父母提供了一種幫助孩子回顧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的工具。它們促生了一個不要求大人對其作出解釋就能讓孩子們反思的機會。比如:

“你的意思是,你會在做完作業後去朋友家,是這個意思嗎?”

“這真是一個成就,不是嗎?”

“你不是這個意思,對吧?”

“你真的認爲這麼做能得到你想要的?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6張

下面是爲特定目的設定的問題

改變孩子行爲的“四步問題法”:

1.“你想要什麼?”

2.“爲了得到你想要的,你會選擇做什麼?”

3.“如果你選擇要做的事沒有令你獲得想要的,你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4.“你實施計劃的流程是什麼?”

減少孩子抱怨的問法:

“你認爲自己還要繼續這樣做多久?”

“能幫助你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做法,是你正在做的事情嗎?”

“在你正在經歷的事情中,你注意到有什麼特別的?”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7張

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的問法:

“是你正在做的事情幫你完成你的任務的嗎?”

“如果你想要完成這件事,你會首先做什麼?”

“你會想要將什麼應用到這個任務上?”

獲得孩子承諾的問法:

“在所有可能的事情的範圍內,你遵守承諾了嗎?”

“你可以做點什麼來促使它發生?”

改善孩子工作質量的問法:

“你覺得那麼做怎麼樣?”

“爲了獲得發展,你會去做什麼?”

“有什麼障礙是我們可以移開的,從而讓你能夠做得更好?”

引出對話的問法:

今天最令你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今天最令你困擾的事情是什麼?你是怎麼處理的?

今天你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你是怎麼處理的?

如果再陷入那樣的處境,你會怎麼做?

- 最後 -

如果我們只能提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要有着肯定另一方的積極含義、

這個問題要求孩子選擇、

這個問題能促進反思。

那麼這個問題就是——

“你是怎麼認爲的?”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8張

加油吧粑粑麻麻們,讓我們一起促進並見證奇蹟的發生!

這樣向孩子提問,教養事半功倍~ 第9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