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兇、在外慫,我們該怎麼引導?

本文已影響2.41W人 


你家的孩子在你的面前兇嗎?在外面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孩子在家兇、在外慫,我們該怎麼引導?你有方法嗎?

陽陽今年8歲,平時在家裏膽子很大,大呼小叫,家裏人都拿他沒辦法。可一出去和朋友玩,有的孩子霸道強勢一點,他就被嚇得畏畏縮縮不敢說話。

家長在的時候,陽陽還稍微膽子大一點。在人多的時候就不敢表達自己,自尊心特別強,老師也說他臉皮特薄,沒有自信。可爲什麼他在家裏的時候和父母犟嘴,出去就什麼都不敢了?

關於孩子“窩裏橫”的問題,真的讓很多媽媽很頭疼:在家生氣他的任性霸道、出了門擔心他的膽小怕生——這孩子怎麼就不能平衡一下,在家乖一點、出門膽子大一點呢?

接孩子放學時,有個場景讓人難忘:

規規矩矩排好隊伍從校門口出來後,有的孩子一不開心就對家長各種找茬,亂髮脾氣。如果這時正好有老師經過,孩子又立馬恢復成“小綿羊”,大氣不敢出。

孩子“欺軟怕硬”是小艾跟寶媽聊天中常常聊到的一個問題。

家長找不到問題的“病根”,除了爲孩子發愁、怒其不爭之外,真的是一籌莫展。

孩子在家兇、在外慫,我們該怎麼引導?

孩子爲什麼會這樣?

其實,原因很簡單,家裏人過分寵愛,在家裏,所有人都對他百依百順,無條件滿足他,沒有人捨得去兇一下去管一下,形成了以自我爲中心,對家裏人都是呼來喝去的,養成了一種習慣。

在外面,沒有人去遷就順從他,在家裏呼來喝去的那一套在外面不管用,換句話說,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跟別人打交道,就會感到膽怯害怕,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樣的“兩面派”性格。

當孩子到了一歲多兩歲的時候,慢慢學會說話增進和家人的互動。家就成了孩子第一個人際交往和情緒訓練的實驗場。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孩子並不從一開始就這樣。有些孩子大概是從三歲起,或者兩歲多,纔出現了“窩裏橫在外熊”的情況。

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爲探索中形成了這種模式。而更早的時候,我們作爲父母和家裏人,沒有在他的探索中給予正確的反饋。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孩子調整呢?

1.讓孩子自己去適應

就是儘可能的多帶孩子外出,讓他去接觸更多的人和新鮮的事物,即使最開始他只是躲在旁邊默默觀察,這也沒有關係,對他來說,這也是學習社交的一個過程。當他對周圍的人或事有了足夠的瞭解,很可能就會萌出想要參與進去的慾望,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主動去和小夥伴交流或玩耍。

2.樹立原則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建立平等健康的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避免“衆星捧月”似的圍着孩子轉,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小到餐桌禮儀,大到吃苦耐勞、尊老愛幼等,規範孩子行爲及習慣。必須讓孩子明白,愛裏的容忍也有底線,不能觸犯原則。孩子會不會有變化,多半取決於家長堅持的力度,你不能堅持,孩子的壞習慣就改變不了。

3.放手磨鍊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鍊。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

4.善於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畏縮、自卑的行爲,如不敢單獨上街,不敢上講臺發言、對自己感到自卑等,父母要儘量剋制自己的情感,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處在探索世界的階段,一切都還來得及!

要知道,社會這個“真刀實槍”的戰場可沒有那麼多包容和遷就,我們給孩子歷練的越多,在社交中才會更自信和勇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