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將法”教育出焦慮孩子

本文已影響2.89W人 

許多父母愛用“激將法”教育孩子。殊不知,這樣會使孩子不能真切地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

李晴常會想起媽媽對她說過的話:你還很差,怎麼能放鬆開心呢?

李晴在政府機關上班。

因爲感覺領導對自己印象不好,所以變得焦慮而緊張。焦慮的結果是做事情更容易出錯,而且事情好像永遠也做不完,就這樣她帶着壓抑的情緒走進了心理諮詢室。

“激將法”教育出焦慮孩子

切莫勾搭上毒奶瓶 ·牛!BB虎年討紅包穿衣指南 ·虎年瘋狂降!寶寶輔食推薦 ·虧本賣!明治送百元睡袋 ·推薦:養虎寶寶,喝好羊奶 ·生命陽光,買三送一大血拼
“激將法”教育出焦慮孩子 第2張

1段嬰兒奶粉調查 ·大驚喜!買安滿即送玩具 ·爆笑!史上腦殘育兒法 ·雅培奶粉已N次有毒 ·性價比絕殺!BB紙尿褲優惠


  愛用“激將法”的父母

李晴一個人在外工作,只有過年纔會回家一次,離開家的原因就是想離媽媽遠點。媽媽教育她的方法是“激將法”,如果李晴做錯了什麼,或者即使沒有做錯什麼,父母都會拿自己的缺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這讓她變的非常不自信。

雖然她知道媽媽是太愛自己,太擔心自己才這樣做的,但她很不喜歡母親這樣對待自己,每當媽媽當着別人的面說自己的不好的時候,她總會默默的走開。記得小時候媽媽帶着她到鄰居家串門,總是會誇獎別的小孩子,還會說:“我家晴晴就是不如亮亮。”之類的話。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她還會經常會想起。她說:“在家裏的時候我不敢太開心,因爲太開心父母就會說我哪裏不好,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等等,所以一畢業我就選擇了外地,希望離家遠遠的。”

內心的負罪感揮之不去

她現在終於可以自己獨立生活了,也終於可以脫離媽媽的“激將法”的教育方式,不過噩夢似乎依然沒有結束。對於工作和生活,她不希望別人來評價自己,有的時候想離開所有的人去流浪。

在工作的時候,她總會想得很多,擔心如果做不好工作,同事們會看不起她、笑話她;在休息的時候她也不能完全的放鬆,因爲她會想起媽媽對她說過的話:你還很差,怎麼能放鬆開心呢?所以李晴會產生強烈的自責。

最後她哭着說:“覺得自己永遠不能讓他們(父母)開心,永遠是他們的負擔,也許自己出生就是個錯。也許自己一直是別人的負擔,也許換個孩子父母會開心的。”

臨牀診斷:“激將法”的不當使用導致內心焦慮

目前李晴沒有達到焦慮症的程度,但已影響到了她正常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源自父母“激將法”的教育方式,讓她變得自卑。

她的自我評價也是動搖的,會被周圍的人及環境過度的影響。她所有的選擇和人生都與父母有關,一切的努力都是爲了父母的肯定,並不能真切地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

孩子在小的時候往往是通過父母的“眼睛”來看待自己的,而李晴父母的“激將法”的教育方式雖然本意上是讓她做的更好。但是在這種極端的要求下反而適得其反,李晴在父母的眼睛中看到的只有失敗的自己,好像她做的一切都不曾讓父母滿意,而快樂也被父母看成了是一種自滿,所以她唯一的快樂也被剝奪了,快樂的時候反而要揹負着沉重的負罪感。

生活對於李晴來說只能是一種看不到盡頭的煎熬,沒有希望,因爲自己做的一切都無法得到肯定。當這種不被肯定的感覺越加強烈的時候,她對否定就愈加敏感,到最後在工作上表現的謹小慎微,在生活上惶惶不可終日。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覺,但是,自我認同本身並非天生的。剛出生的嬰兒甚至連自我意識都沒有,當然更不存在自我認同。

意識的成熟是漫長的過程。發展心理學證明,兒童做出一個行爲,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認同和肯定纔會導致正向的行爲累積,直至評判體系形成,自我認同纔有可能出現。


  鼓勵和表揚是孩子向上的推動力

在4-6歲的時期,是兒童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認同感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沒有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不僅童年會在壓抑中度過,嚴重的可能會揹負一生的失敗感。

5歲的花花覺得爸爸很嚴厲,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嚴格。有一次,花花因爲馬虎做錯了一道數學題,爸爸就要求她把所有的數學題重新做十遍,爲的就是讓花花記住教訓,避免下次再犯。還有一次,花花得了三個小紅花,高高興興地跑回家告訴爸爸,沒想到爸爸不但沒有表揚她,反而說:“寧寧得了5個小紅花,爲什麼你只得了3個?” 花花覺得很難過,悶悶不樂,也越來越不願意說話。

花花爸爸的想法並沒有錯,規則確實需要從小建立,學習習慣也需要從小養成。但是如何建立和養成,嚴厲苛責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同和肯定,孩子更是如此,家長的表揚和鼓勵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極好的推動力。當孩子的良好行爲被肯定時,他們就會傾向於再次表現這些行爲。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會說“好孩子都是被誇出來的”。家長的讚揚會使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喜愛、認同和接納,這不但有利於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還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找到愛的平衡點

不要把愛當成苛責孩子的理由,愛固然重要,但愛的方式也決定着愛的結果。在溺愛及嚴苛之間找到平衡點纔是每位父母應該學習的藝術。

蹣跚學步的寶寶想拿一個10米外的玩具,媽媽讀懂了他的意圖,便在旁邊溫和地注視寶寶,並鼓勵寶寶說:“寶寶,媽媽知道你能走過去拿到娃娃,你看你離娃娃越來越近了呢。”寶寶走走停停,還跌到了一次,半天才拿到娃娃。媽媽爲他鼓掌歡呼,寶寶也特別開心,。

相比拿到這個娃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獨立完成這個過程。有時,這個過程中他會摔跤,甚至會跌傷,從而產生受挫感,但畢竟,最後他還是獨立完成了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這會讓他產生一種信念:“儘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標。”

懂得真愛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習慣於溺愛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添亂,於是不給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而是幫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愛固然重要,但愛的方式有時也決定着愛的結果。所以找到愛的平衡點纔是每位父母應該學習的藝術。

專家介紹:王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南京森知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擅長強迫症、抑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及各種神經症的非藥物治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