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遭遇危機事件時,家長如何安撫孩子幼小的心?

本文已影響1.84W人 

作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樂樂的健康長大,但是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遭遇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比如一些始料未及的危機事件,如地震、火災、車禍、失去親人、遭遇性侵等等,當然這是家長們最不希望發生的。對面已經發生過的遭遇,家長該如何安撫孩子的心靈。

當孩子遭遇危機事件時,家長如何安撫孩子幼小的心?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們的應激反應

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耐壓能力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突遇危機事件時的反應也有所不同。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典型應激反應是害怕和父母分開,哭鬧,尖叫,出現一些固定的或者無目的的行爲,發抖,受驚的面容,過分依賴。父母也許會注意到孩子的行爲退回到更小年齡(心理學稱爲退行),像吃手指、尿牀、怕黑。

6-11歲的兒童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退縮,分裂行爲,注意力下降,退行行爲,惡夢,睡眠障礙,莫名的恐懼,易怒,不願意上學。憤怒和恐懼的爆發在這個年齡的創傷孩子身上也是常見的。他們還可能會有肚子疼或者其他沒有醫學根據的軀體症狀。抑鬱、焦慮,內疚或者情感麻木或者腦子“一片空白”也是常見的症狀。

12-17歲的青少年的反應和成年人更加相似,包括閃回,惡夢,情感麻木,迴避創傷事件的信號,抑鬱,物質濫用,同伴問題,反社會行爲。退縮和隔離,軀體問題,自殺觀念,厭學,成績下降,睡眠障礙,混亂感。青少年對於他不能夠避免傷害或者生活中的喪失,會感到內疚。可能懷有報復的幻想,這會妨礙創傷的修復。

應採取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提供舒適感和安全感

處於危機事件影響的孩子,需要家長比平時更多的關愛,多一些微笑、擁抱、撫摸,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對於年幼的孩子,必要時提供一些安撫措施:如吃少許小點心、睡前開盞小夜燈、給孩子毛絨玩具或毛毯等安撫物。

當孩子遭遇危機事件時,家長如何安撫孩子幼小的心? 第2張

儘可能保持規律的作息安排

家長們要儘可能讓孩子留在熟悉的環境裏,併爲其提供穩定的作息安排。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處於熟悉的環境當中能有效減少恐懼和不安。這一階段父母應儘量避免出差或旅行。讓孩子留在所熟知的環境當中,併爲其提供和往常一樣的作息安排,這樣會使孩子們感到他們生活中充滿連貫性和穩定性,並沒有被外界發生的事件打亂,這將增加他們對周圍環境的信任感。

嘗試與孩子們產生情感共鳴

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並向孩子表達你自己的感受,進而產生情感共鳴。這個時候家長不必急匆匆地告訴孩子要勇敢地面對這些事件,不要強迫他們在短時間內就擺脫掉這些情緒反應。因爲正常的悲傷是必要的,表達情緒是應對這些情緒的重要途徑。家長可以與孩子們這樣溝通:

1.“我們知道當時你非常害怕”

2.“我們理解你失去親人、失去學校、同學以後非常難過”

3.“我們同樣有這些感受,也非常害怕、非常難過,每個人都有這些感受,這些反應是正常的。”

有些創傷體驗也許終生都不會完全過去,但是我們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慢慢學會與這些創傷事件和平相處。

可藉助遊戲、繪畫、故事等方式讓孩子自由表達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語言和思維發展都不夠成熟,難以像成人一樣通過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疏解情緒。而且,很多孩子在經歷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後,也很難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時,家長們可藉助遊戲、繪畫、故事等方式讓孩子自由表達。

比如當孩子繪畫的時候,不僅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真實感情,也可以將注意力暫時從對危機事件的回憶中轉移到現實的繪畫活動中,進而會減輕對很多事情的憂慮,家長也可以通過孩子的作品瞭解其想法,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當孩子進行戶外遊戲時,身體可以得到鍛鍊,負面情緒也可以得到宣泄釋放;也可以用和孩子一起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把自己的經歷和情緒通過主人公TA來表達出來。

孩子生活中的危機事件往往很難避免,父母的愛心、耐心,以及恰當而堅定的支持和引導,將會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應對和化解這些危機,並使這些危機事件的影響不再成爲負擔,而是成爲孩子今後成長的另一種資源和動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