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本文已影響2.38W人 

孩子也是需要父母尊重的,有多少父母懂得“尊重”的涵義?很多父母沒打沒罵,卻招孩子痛恨,這是爲什麼呢?

有些傷害是悄悄發生的。

著名哲學家Jeremy Bentham說過一句名言:“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把世界分爲兩種人,另一種則沒有”。而我認爲,世上有兩種父母,一種把孩子當“私人物品”,另一種則沒有。

最近看了一位已經回國的留美學生的回憶錄,裏面痛訴了父母從小對自己“過度關愛”,導致他患上心理疾病,他不僅拉黑了跟父母的聯繫方式,並且已經12個春節沒回家……

看完這份回憶錄,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位留美學生“敏感”、“脆弱”,存在認知偏誤,的確需要心理疏導和幫助。但一個孩子的成長,除了父母的教育,還有環境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我們不能說一個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就是小時候父母導致的,但這對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確存在不恰當之處,他們把孩子當“私人物品”養育,而不是把一個孩子當“一個孩子”養育,根源是他們對孩子缺乏應有的同理心和尊重。我們作爲父母,該從父母的角度,對孩子做正確的事情。

“尊重”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回憶錄裏有些細節,值得我們這些父母關注:

媽媽給兒子穿裙子,把兒子打扮成女娃;

兒子被欺凌時,媽媽讓兒子要“哭着”跟老師說;

參加演出需要穿短褲,但媽媽仍堅持給兒子穿長褲;

兒子因爲不會剝雞蛋被親戚嘲笑,父母不以爲然;

……

多少父母懂得“尊重”的涵義?

把孩子當“私人物品”養育的父母,他們最大的特徵是,孩子是我的,我愛如何養就如何養,我愛如何教就如何教,他們以一個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和照料孩子;而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們會把孩子當成一個脫離於父母的個體,把孩子當成一個人,給予尊重和必要的認可,還懂得對孩子換位思考。

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想穿某件衣服,他們可能會耐心地詢問孩子的理由,理由合適便要支持;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在面對孩子被欺負時,他們會懂得先聽聽孩子的心聲,甚至鼓勵孩子給出解決方法;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如果遭遇孩子被嘲笑時,能感受到孩子的悲傷,及時保護好孩子……簡而言之,就是“尊重孩子的內心”。

從艾裏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2,3歲的孩子已經有“自主感”的心理需求,具體地表現爲“我要穿綠色的衣服,而不是藍色”,“我要穿跳跳虎的鞋子,而不是白色布鞋”……而孩子到了4,5歲,他們有“主動感”的心理需求,具體地表現爲“你讓我吃飯,我偏不“,”你讓我閱讀繪本,我偏要玩玩具熊“……當孩子到了6,7歲,便有了“克服自卑感”的心理需求,當他們被嘲笑時會很受傷、備受挫折。

“尊重”孩子,父母至少要做到的3點:

1、有尊重孩子的意識

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說,沒有尊重的愛是控制。有尊重孩子的意識,就是懂得從尊重孩子的語言和行爲開始,有了解孩子語言和行爲背後的想法,而不是一開始就否定和批評孩子,更不會強迫和打罵孩子。

某天在一個餐館裏,一位孩子因爲不想吃飯被媽媽粗暴地強迫:“你不吃飯,我就不要你了……”沒多久孩子便躺地上打滾,引媽媽怒吼:“我的臉面全被你丟光了!我從沒見過一個像你這樣不可理喻的孩子……”孩子沒被媽媽尊重,所以他採取了不尊重媽媽的反饋;這個媽媽尊重自己,卻沒有尊重孩子。

2、給孩子自己選擇的空間

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通常成人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這是來自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教誨。不少父母懂得要保全別人的尊嚴,卻忽視了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尊嚴,即使小小孩也不例外。孩子從2歲起,就有自我選擇的強烈意願,比如要先玩什麼玩具,要先吃哪種水果。雖然不是讓孩子說了算,但父母最好給孩子適當的選擇權。如果父母長期否定、總是幫孩子拿主意,會給孩子造成挫折,繼而引起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他們會放棄選擇,甚至還會對父母有怨恨。

有一天我帶孩子逛書店,旁邊一位小女孩看上了一本童書,她被封面吸引,她非常希望爸爸給她買,但被爸爸冷冷地拒絕:“你怎麼總是那樣幼稚?小孩子不要看沒用的東西!”我看到了小女孩臉上的尷尬。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未來也不會快樂,因爲她有一個不懂保全孩子尊嚴的爸爸。回家的路上,兒子問我:“媽媽,什麼是沒用的東西?”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以至於我想了很久才說:“沒用的東西,只對覺得沒用的人才是沒用。就像你的玩具變形金剛,對我沒用,但對你有用。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沒用的……”

3、學會對孩子有同理心

心理學家Teresa Wiseman說,同理心是一種與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孩子小時候常常需要父母的認可,即使不認可,但他們也希望被父母理解。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有同理心,便能獲得自信,因爲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關注和在意。有同理心的父母,也會養育出有同理心、理解他人的孩子,因爲父母理解了他們的心思,他們也學會了理解他人。

在對孩子有同理心方面,哲學家孔子是典範。據說有一天,孔子跟子路駕馬車去泰山,路上被一小男孩擋路,子路很生氣,但當孔子聽到孩子說,他在前面用泥巴建了一座“城池”,孩子說:“你是要讓城池讓馬車呢?還是馬車繞過城池前進?”聽完後,孔子向孩子道歉,繼而讓子路駕駛馬車繞開了孩子的“城池”。大概孔子知道,馬車繞開前進用不了多少時間,而孩子用泥巴築城池花盡了心思。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們自己,尊重孩子,纔是父母最溫暖的養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