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吼孩子”之後,要道歉嗎?

本文已影響1.36W人 

沒有多少父母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對着“講又不聽,聽又不做,做又做錯,錯又不改”的孩子。如果一時忘了“溫和堅定”,別急,我們還可以“善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怎麼做。

1. 吼孩子之後要不要道歉?

有時,明明是孩子有錯在先,大人的及時制止是完全合理的,即使是“吼”了,也是因爲之前再三以溫和的方式阻止,孩子不聽。

既然是孩子錯了,大人沒錯,爲什麼要道歉?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指出:

我們跟孩子說“對不起”,表達的意思並不是“我錯了”,而是“我理解你的不高興,並且歡迎你表達自己的感受”。

換句話說,不是“道歉”,而是“重建聯結”。

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卻被阻止,或者被要求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抗拒,並且一定會產生負情緒。

我們之前有很多文章講過大腦的結構,以及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這裏不再重複。簡單說就是——

因爲被阻撓或者被強迫而反抗,是大腦的本能。無論大人、孩子都是如此。

大人的理智腦相對成熟,在負情緒產生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理智的思考判斷,調整自己的情緒。而孩子的大腦基本上是由情感腦控制的,抵抗的情緒會更強烈,並很難自我調節和控制。

成人很常見的一個邏輯是:既然規則和要求是合理的,是爲了孩子好,那麼,孩子被阻止被要求時就應該合作,如果表現出不滿和生氣,就是不懂事。

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情緒做評判。比如,如果是因爲摔了一跤,我們覺得孩子哭是合理的,如果是因爲不能吃冰激凌,我們就覺得孩子哭鬧是不講道理。

但事實上,我們沒有權利做這樣的評判。

家長“吼孩子”之後,要道歉嗎?

在“規則”問題上,我們可以對孩子有要求,但也要允許孩子有情緒,並且充分關注他們的情緒。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來談“道歉”的問題。

先來看看一個場景:

男孩執意要進入不對外開放的私人領地,大人再三阻止無果,最後大吼了一聲,把男孩吼了回來。

然後,大人安慰地拍了拍男孩的肩膀說:“對不起哦。”

這時候,在場的女孩表示不滿,說:“你幹嘛這麼兇!”

大人說:“是啊,我知道。”

因爲文字的侷限,很難還原現場的狀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通過“拍拍肩膀”這個動作,再輔助以恰當的語氣、表情,向孩子傳遞的信息並不是“我錯了,我道歉”,而是——

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心情,並且,對你的不開心,我也覺得難過。

因此,“道歉”是不準確的。

用兩個英文單詞sorry 和apologize 也許能幫助我們理解不同迴應之間的區別。

apologize是明確表達“我錯了,對不起”。

sorry呢,通常是當我們聽到對方的某個壞消息,瞭解到對方遭遇某種困境或者不幸時的一種表達。對方的遭遇,與我們的行爲對錯無關,我們表達的是“同情、關切和安慰”。

“吼孩子”肯定不是我們與孩子互動的好的方式,只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爲種種原因,我們很難完全杜絕”吼“。在“吼”的一瞬間,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是斷裂的,孩子會慌張,會害怕,會憤怒,會失去安全感。

因此,我們立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迅速重建聯結,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的聯結依然存在,你是安全的,可以向我表達你的感受。

2. 是否允許孩子表達不滿?

要不要允許孩子以“欺負大人”的方式表達不滿呢?我們看上面場景的後續:

因爲大人對孩子的指責並沒有辯解,而是說:“是啊,我知道。”

女孩立刻說:我討厭你!於是大人說:“啊,那可太糟糕……太糟糕了。”

男孩一聽也加入了進來:“討厭你、討厭你!”大人於是一邊捂着耳朵、一邊誇張地,愁眉苦臉地說:“太糟糕了,別討厭我,太糟糕了,別討厭我!”

大人的這個樣子,讓孩子們覺得又得意,又好笑。

有讀者表達了不同意見:怎麼能讓孩子這樣欺負大人呢?並且擔心:如果任由孩子這樣“放肆”,那麼以後在別的場景中,是不是會變得不守規矩,肆無忌憚呢?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仍然要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觀點:當我們對孩子有要求的時候,孩子產生負情緒是正常的,與我們的要求是否正當合理無關。

負情緒一旦產生,就面臨兩條道路:一是發泄出來,而是被壓制下去。哪一條道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益呢?

在故事中,被吼之後,孩子的情緒是憤怒的,憤怒直接表達爲攻擊,所以,男孩狠狠地瞪了大人一眼。

如果這個大人隨後數落孩子一頓,甚至,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孩子多半就不再表達什麼了,但他的憤怒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壓在心裏。

這樣強烈的情緒,總會在之後,找到其他的出口,以別的方式爆發。

但是大人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對孩子情緒的態度,因爲知道自己在這個大人面前是安全的、被接納的,孩子才說出了一連串的“我討厭你”,以語言攻擊的方式發泄了自己的憤怒。

同樣是受到文字表達的限制,無法呈現當時大人的語氣、動作和表情。不過,熟悉遊戲力的讀者應該都瞭解,事情發展到這個環節,已經進入了遊戲狀態。

大人誇張的“挫敗”讓孩子們得以充分發泄自己的負情緒,滑稽好笑的表現緩和了局面,製造了歡笑。大家都從前一刻的緊張中放鬆下來了。

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仍然親密相愛,而親子間穩固的親密關係,纔是孩子將來發展自控與自律的基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