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幼兒期這些做法有關~

本文已影響1.95W人 

”家有男生剛上一年級,對老師佈置的練‘一二三上下’等此類作業完全不想寫。我想過辦法想讓他覺得寫起來很簡單,也用過“加一筆變什麼,減一筆變什麼”來跟他做遊戲,但他就是不想寫或者寫起來磨磨蹭蹭。可是如果用寫完了可以玩一會手機遊戲來刺激他,他就變的很有動力,寫得也比較快。這種方式暫時很有效果,但是肯定是不對的,該怎麼辦呢?“

小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幼兒期這些做法有關~

我總能收到很多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男孩更多。當然,這裏面有很多具體原因,比如,學校的要求偏高、進度過快、教學方式枯燥;孩子學前手部肌肉鍛鍊不夠,這樣寫作業就難度大,越畏難,就越拖延;男孩在一些方面發育成長需要更多時間……所以,改進的方法,需要家長先耐心觀察,瞭解到孩子的具體困難,再去想對策。

今天想聊的是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與上面的表現有關,但或許不只是在學習上,而是一種泛泛的狀態。我發現,有些孩子似乎做什麼都沒太大興趣,都不能專注投入去做,總是拖泥帶水的樣子,哪怕是玩。他們似乎缺乏的不只是專注力、自控力等等,而是孩子應有的那種朝氣、生命力。家長反思,自問給關注也不少,也不是特別嚴厲,沒有經常打罵。那麼,究竟哪裏可以改進呢?

這裏提兩條我個人總結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不一定就是您孩子表現的根源,僅供參考。也是給幼兒家長提個醒。

幼兒期,孩子要有大量玩自發遊戲的機會、

有對自己生活的掌控,這樣他才能發展出自主性

我們希望小學孩子能有主動性,能自覺寫作業、自覺努力練琴……我覺得這個主動的基礎,部分來自幼兒期大量的自發遊戲。每天都有很多機會玩自己想玩的遊戲,孩子才能漸漸發展出頭腦裏的那個小指揮家、那個主觀意志、那個“我”。如果缺乏這些,這個“我”很微弱,孩子就總是被外界的事情所牽引、干擾、掌控。他很難有足夠強的意志去調動自己做該做的事情。

回想女兒幼兒時,真是每天都玩個夠。很小的時候,每天都玩吃飯、上幼兒園、開店等等情境模擬遊戲。這完全都是自發的,一會屋裏就擺一攤。後來還常用塑料儲物櫃建造小家,玩過給小白兔體檢。她還喜歡畫畫、做手工、製作各種東西。曾經用幾個大紙箱做個很像樣的房子,帶套間的,她可以鑽進去。前些天,她收拾東西時,翻出小時候做的手工,自言自語:“我那時候手真巧啊!”

小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幼兒期這些做法有關~ 第2張

這樣的事情,一些孩子卻是可能缺失的。怎麼可能呢?下面列幾種情況:

我一個朋友回想,孩子小時候在奶奶家,奶奶特別愛整潔,把所有的東西包括孩子的各種物品,統統都收起來,家裏放眼一看,什麼都沒有,都在箱子櫃子裏。這樣,孩子無聊時四處轉轉,也沒什麼可玩的素材,也就什麼都不做。現在孩子大一點了,纔開始知道自己的書放在哪裏了。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家裏的整潔度要保持在一個微妙的水準上。既不要所有物品都擺在外面,也不要這樣堅壁清野。東西太多,孩子會無所適從,哪個都不能深入玩,甚至會感到壓力和焦躁。但東西太少,外界刺激太單一,孩子不僅少了很多機會感受快樂,也會習慣了無事可做地閒逛。

很多家長說,我讓他玩,但他不會自己玩啊,總是要拉着大人一起玩。對於比較小的幼兒,家長的確要先帶着他們玩,比如和他們一起搭積木。但玩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太起主導作用。如果孩子問您,您可以幫助、可以示範,但多數時候,不必教他怎麼玩,只是提供一個陪伴、一種好玩的氛圍,是配角、打下手的。教的多了,有些孩子就過多依賴,大人離開,自己就不玩,好像怕玩“錯”。有些孩子爸很喜歡教孩子玩,媽媽們也可以隨他去,不必試圖改變他們,只要給孩子和不同家人玩的機會就行。

有些家長對不同遊戲有成見,總希望孩子玩“有教養價值的遊戲”,而不是孩子自己真正喜歡的遊戲。比如,家長希望孩子多畫畫,因爲聽說可以鍛鍊手;多玩積木,因爲可以發展空間智能;玩樂高、機器人,因爲可以發展成一個“像樣的興趣愛好”;多聽講繪本,可以培養閱讀興趣;多聽英語視頻,可以打下語音基礎……這些當然都很好,但不一定是您孩子目前最喜歡的活動。我總認爲,排除掉電子遊戲這些,通常幼兒特別投入玩的遊戲,就是他此刻成長最需要的活動。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的遊戲包含這兩種——家長希望的和孩子自發的。

我女兒三年級了,女生放學後,仍然一起玩社會情境模擬遊戲,只不過內容更復雜高級一點。比如她們用樹葉當貨幣,把另一些樹葉當作商品,有的珍貴有的便宜,她們說是在玩“商業”。她們還會玩出租車庫遊戲,假裝開車回家,每人把自己的車停在不同的地點,算作進車庫了。她們在發展對社會的認識、在演習生活。

有些幼兒園白天用所有的時間上課,教孩子寫字數學等文化課,這樣孩子白天就沒有了自由遊戲的時間。如果放學再被家長要求,寫幼兒園的作業、上各種興趣班,那以後上小學,真正需要學習時,孩子註定很難好好投入學習的。

小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幼兒期這些做法有關~ 第3張

要求孩子做一些需要努力、

有承諾、長期堅持、動手動身體的事情

很多家長是把孩子當作機器人,認爲,我要他做什麼,他就應該可以去做。但是教養中,說教,對於越小的孩子效果越差。幼兒的頭腦還在發育中,前面說的那個“我”還是萌芽,他很難能有意識地按照家長的說教去行事。孩子需要在親自動手、動身體去做的過程裏,發展出堅強的意志、自我效能感、對世界和自己的真實感受,等等。

所以,對於四、五歲以後的孩子,當他們可以大體和家長理性溝通了,不是動輒就躺地上了,這時就應該開始要求他每天做一點需要努力和堅持的小事。這可以是堅持洗自己的襪子、洗碗等家務活,各種小勞作,學某種才藝或技能,養花養小寵物,堅持爬山或其他身體鍛鍊,收集某種東西,種植,做一個大的手工或木工,完成一個大的建造活動,編織,等等。這可以是孩子喜歡的一項活動,也可以是孩子最初不那麼情願,但是在大人的堅持帶動下,能去努力做到的。

家長常說,孩子沒興趣,或者最初喜歡但做一段就沒興趣了。我想,興趣,很大一部分不來自活動本身的內容,而來自我們的投入和堅持。當我們大人在做,孩子看幾天,就會忍不住也過來一起做。然後有了最初的一點興趣,就要想辦法幫他堅持下去。真的能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就會更有信心,他會逐漸變得不那麼畏難、不怕甚至喜歡挑戰,會相信自己能學會、能做成……這樣,慢慢就沉澱出一種內在的意志,你會覺得這個小孩總是挺有勁頭的,朝氣蓬勃的。他能夠使勁玩也使勁學。

其實,我們成人也並非像自以爲的那樣,總是頭腦支配身體。我們的身心也是在互動的。兒童更是如此,因爲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那麼強大。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常常是讓他先手到、身到,然後或同時是頭腦到。男孩某些方面可能發育節奏和女孩不同,就更需要如此。對他說教和打罵,都不是很好的教育,不如帶他一起堅持做事。

想起一位朋友曾講過,她孩子在一個華德福幼兒園,他們園每一屆畢業生,會在畢業前用半年時間來磨製一把木頭劍。孩子們要自己親手一點點地磨,最後還可以刻上一些喜歡的圖案。我覺得這個活動挺好,因爲它要求孩子動手,可以鍛鍊手的力度;是個長期的項目,讓孩子堅持到最後很有成就感,培養了韌性和責任感;寶劍的意象也很有象徵意義,孩子們會在心靈深處受到這種意象的暗示,感受到一個階段的完結,另一個成長階段即將開啓,自己要像英雄一樣拿到了利器、工具,要去探索世界……

上面這兩條,看似簡單,但很多家長可能真的都沒有做,或者做的恰恰是相反的。如果我們在孩子幼兒期時留意這些,那很多問題根本不會出現。其實,這兩條,本來就是比較自然的成長中就會有的狀態,只是現在被人爲地改變了。順應規律太重要了!

小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幼兒期這些做法有關~ 第4張

最後提醒男孩的家長,除了上面兩條,還可以多留意這幾方面:

讀一些英雄故事的繪本、童書,大孩子可以讀一些名人傳記。這些會給他們指引,幫他們建立一個朦朧的目標:長大要像那些人一樣,去實現夢想改變世界。男孩們更需要有內心的目標引領他們。

讓孩子們接觸他們眼裏有成就的、權威的人,有機會聽他們的訓導。過去,這個角色最初是爸爸,之後可能是老師、教練、年齡大的親友。現在,很多孩子爸缺席、弱勢,上學之後,女教師多,孩子接觸社會少,常常他們的生活裏缺乏這樣的角色。

對男孩,要有明確的規則和要求,有框架,幫他們學會約束自己、承擔責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