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把孩子培養成吊籃裏的貓?

本文已影響3.01W人 

1吊籃裏的貓
自由貓身上綁了繩子,可以通過裝置帶動吊籃運動。兩隻貓得到的視覺信息大致相同。
適應一段時間後,離開裝置,將它們放在桌面上。
這個時候,自由貓已經充分適應了視覺環境,可以自由行動和反應,不會邁出桌面一步。
而吊籃貓雖然看到了同樣的信息,卻依然對桌面邊緣的危險缺乏感知,會摔落下去。


你是否正在把孩子培養成吊籃裏的貓?

Richard Held And Alan Hein:Movement-Produced Stim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ly Guided Behavior(1963)
2吊籃式的教育
小明是一個乖孩子。
他的父母並不是那種隨大流的家長,而是願意去分析思考,自己拿主意的人。
於是小明從小在父母的安排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一路順利升學。父母爲他選擇了當地最適合他的小學、中學,一直都被安排在本地名師的班裏,給他請最適合的家教,上最適合的補習班。
高考結束後,父母經過研究分析,爲他選了那個分數段最好的大學,讀了最好就業的專業。
畢業後,父母又爲他物色了最適合的戀愛對象,同事老王家的孩子,大學生小紅,門當戶對。
結了婚就該生孩子了……
家長們當然是出於好心,想要孩子能夠健康安全地成長。於是把引導繩綁在自己身上,替孩子去試探各種可能,去規避各種風險,卻把孩子培養成了吊籃裏的貓。
吊籃裏的孩子從來就在安全的環境里長大,卻從未真正獲得獨立生活的安全感。他看到了同樣的信息,卻總是藉着別人的探索自動獲得安全,缺少自己應對的經驗。
當孩子的安全成長全部來自於父母的選擇,孩子極少爲自己做決定時,你又怎樣保證,離開了吊籃的孩子有能力不摔下桌子呢?


你是否正在把孩子培養成吊籃裏的貓? 第2張

3利用吊籃做教育
吊籃貓和自由貓的區別,一言以蔽之,就是被動認知和主動認知的區別。就是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區別。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家長的庇廕,在此之前,最重要的並非給到他最佳的決定,而是教會他爲自己做決定。
學會做決定,就是要在不同的情景下發現並權衡各種選項,理性上判斷收益和風險,免得吃虧,感性上判斷自己的情感需求,免得後悔,並且做好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
家長對孩子的能力不放心,往往會大包大攬。孩子一開始當然是弱小的,但是如果不加以鍛鍊的話,即使他長大成人,也依然會是個弱小的“類人孩”,一個精神巨嬰。
當然家長會擔心說,現在的世界這麼混亂複雜,社會上什麼人都有,互聯網也充斥着各種不良信息,孩子自己去探索,受到不好的影響怎麼辦?受到誘惑、誤入歧途又怎麼辦?
這個世界確實不那麼美好,甚至危機重重。但是應對危機的最佳方式不是給孩子最安全的東西,而是教會他應對危機的方法,從零開始積累處理危機的能力。
桌子的邊緣始終都在那裏,吊籃裏暫時的安全只是逃避。
與其讓孩子在吊籃裏接受這種自欺欺人的教育,不如把引導繩給孩子,而家長坐進吊籃裏。
跟隨着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和保護,讓他去自由探索,自由出錯,也許一時稚嫩,甚至面臨危險。但是經過這樣的鍛鍊,孩子將不再需要吊籃的保護,因爲他自己已經可以保護自己。
持久的安全感不是來自外在的安全環境,而是內在有應對危險的能力和信心。
不能只讓孩子隔離危險,更要讓他學會控制風險。不能只讓孩子接受正確的選擇,更要教孩子進行正確地選擇。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成長,請讓他自己長出翅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