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綁架不違法,卻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本文已影響2.16W人 

有一種綁架不違法,卻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有一種綁架不違法,卻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第2張

文 | 雨霏

跟幾位媽媽聊天的時候,其中一位媽媽特別得意的說,前幾天兒子跟他爸說:“媽媽要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早就跟你離婚了”、“你又賺不回多少錢,怎麼還氣媽媽呢”。

這位媽媽很開心的說自己的經驗,孩子你必須跟他講道理,我沒事兒就告訴他,媽媽出去工作都是給你掙錢,媽媽纔是真心對你,你必須跟媽媽統一陣營。你看,本來他是跟他爸親的,現在完全站隊到我這邊來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像這位媽媽一樣,跟自己七八歲的孩子說:“要不是爲了你,早就跟你爸爸離婚了”“你爸爸根本就不要我們了”這種話,但是心裏真的很不是滋味。

成年人之間的問題,應該成年人之間平心靜氣的解決。用自己爲孩子的付出,來要求孩子站隊,用孩子作爲武器,來反擊自己的丈夫,這樣做,無異於親情綁架。這樣的媽媽,真如她所言,一切爲了孩子嗎?

有一種綁架不違法,卻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第3張

愛應該是庇護孩子的港灣

而不該是束縛孩子的枷鎖

有人說對愛最好的態度是——“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但很遺憾,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都是:“我是愛你的,你是我的。”甚至有些父母甚至只有“你是我的”的觀念。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愛,總是少了些尊重,多了些要求。

以夫妻感情不和爲例,多少家庭其實只是不敢離婚、離不起婚呢?他們擔心的是親朋好友的眼光,是突然失去的經濟來源,是多年辛苦付出的不甘心不情願,是下次面對婚姻面對愛情時候的恐懼,甚至可能只是貪戀對方偶爾的溫柔,期待對方有一天會突然變好……

然而可憐的孩子卻聽着:“都是爲了你纔不離婚”而長大的。他會怎麼想呢?他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會思考如果沒有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活會不會是另外的樣子,會不會更幸福?他會知道他所在的這個家裏其實已經沒有愛了,維繫這個家庭的只是父母一方所給他的憐憫和無私的付出。

不難想象,當他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要面對的就是:“我爲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這麼不爭氣”,“我對你失望透頂,你怎麼能……”

這樣的環境下所成長的孩子,過早的看到了父母間的猜疑、防備、算計、妒忌,也過早的揹負了沉重的包袱。正如臺灣作家許常德所言的:“心甘情願做兒女的奴僕,這是一種陳舊的惡習。只爲別人而活,美其名曰叫奉獻。而這種無私的愛也並非無條件,就是你不能背叛,甚至不能說不。”

有一種綁架不違法,卻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第4張

愛應該是支持孩子的後盾

而不該是壓垮孩子的稻草

知乎上有一個很熱門的問題:你碰過的最自私的人是怎樣?

本來是很普通的問題,自私的人嘛,每個人總要遇見幾個。但是,獲贊最多的兩個答案裏,最自私的人居然是骨肉至親。

一位知友在答案中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的一位男性朋友,家境良好,品行俱佳,毫無徵兆就結婚了。原因是這位朋友的母親得了癌症,說自己臨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他結婚成家抱上孫子,不然死不瞑目,併爲他包辦了一場婚姻。

母親以自己的病情來逼迫他,以拒絕接受治療來逼迫,到最後甚至鬧着要跳樓自殺來威脅他。而且指定了一個必須娶的兒媳婦。認爲只有自己看中的這個姑娘,纔是“能過日子的好媳婦。”

整個家庭的指責輿論都壓向他,母親的病重和哭鬧的眼淚壓向他,他獨自堅持了很久,最後仍是無力再反抗的接受了,和那個只見過三四面的女方領證結婚了。

還有位匿名網友說:

最自私的反而是血緣最近的親人。就說我親媽吧,逼着我幫弟弟買房子,還房貸,有次我半認真的說,這月房貸還不上了你們自己想辦法,我媽第一反應是“你不是還有鑽戒可以拿去賣嗎?反正你不經常戴”

跟弟弟說拜託你出去找個工作賺點錢畢業幾年還要問我拿生活費,我媽衝過來說“夏天這麼熱你要逼死他嗎?”

也許這兩個例子都略顯極端,但不可否認,“我是你親媽(親爸),我怎麼可能害你”和“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這麼大,就讓你****怎麼了”這兩種邏輯已經根深蒂固。可是孩子揹負着這樣的壓力,又怎麼能得到幸福呢?

有一種綁架不違法,卻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第5張

愛是理解接受和成全

愛孩子就別讓他爲難

紀伯倫寫過一段很詩意卻又很實在的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爲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和愛,可以崇高也可以偉大,可以無私也可以感人,但這些可以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感知,也可以是旁觀者出於本心的讚賞,卻不應該是父母對自己的自我定位和標榜,更不該成爲威脅孩子,束縛孩子的砝碼。愛是理解接受和成全,愛孩子就別讓他爲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