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性,應該跟孩子怎麼說

本文已影響2.38W人 

關於性,大人講的通常是“絕對不可以”。孩子問爲什麼,接下去通常是“因爲你還沒準備好,不管生理上,心理上,還是知識上。”這麼講有個問題:搔到青少年迫不及待想長大的癢處:“你愈是說我還沒準備好,我就愈想證明我已經準備好了。”

大人如果懂法律,可能還會告誡孩子,對象只要未滿十六歲,就算你情我願,也算刑法上的妨害性自主罪,是告訴乃論。譯成白話,一旦女方爸媽要告你,你就完了。觸法者未滿十八歲雖可免刑,但還是會留下前科。

這麼說可加強孩子的法律常識,當然是好事,但別指望保證有用。青少年是同儕認同最強的階段,在他眼中,大人都“不是我們這國的”。他們尤其討厭大人制訂一大堆口口聲聲爲你好,自己卻不必遵守的規則。大人憑什麼自己盡享樂趣,視爲夫妻之間理所當然的義務,卻立法嚇阻兩小無猜?這是隻許州官放火,孩子不會心服。

嚇阻還有個缺點,就是會增加禁忌感。偏偏在青少年眼中,“很敢”一向是值得羨慕的特質,敢就是酷。爲一種行爲添上禁忌色彩,又講不出道理,等於是邀請青少年去衝撞它。

就算父母很開放好了:“我知道你偷看A片,我們就從A片開始來聊聊情慾吧。”這隻會讓孩子渾身起雞皮疙瘩。爸媽既然是孩子世界的最重要權力角色,自然也是孩子捍衛自我領域最百般防範的對象。孩子雖然喜歡聊情慾,卻絕不想跟父母聊。沒辦法,這是自我保護本能。

關於性,應該跟孩子怎麼說

偏偏,青少年正處於性功能快速發育的關頭,又沒有親身經驗,對性當然充滿好奇。大人擔憂的,正是孩子會出於好奇和一時衝動,做出將來後悔的事。不聊聊,怎知孩子對這麼無比重要的一件事是何種態度?

我的建議是利用孩子對性的無限好奇,純粹把性當做一種知識探索的題目。青少年可能不再把你當做道德權威,但如果你說的是他有興趣的知識,你又能證明你懂的比他多,他還是很樂意跟你聊的。

我說可以拿來跟青少年聊的性知識,不是色情網站常見的各種體位,或學校性教育不可或缺的性病防治、避孕。我指的,是把性當做科學家想要探究的一種生物現象,或社會現象。

例如,我們可以從語言心理學切入,請孩子想想,人類有哪一種行爲,有這麼五花八門的同義詞,明明同一件事,寓意卻相差十萬八千里?有些很美妙且帶感情(縫繕、纏綿、做愛),有些很美妙但只指向愉悅,並不帶感情(交歡、雲雨),有些連愉悅都沒有,而且有痛苦聯想(F開頭的英文四字母,經常在罵人時以對方母親爲受格的中文動詞),有些帶暴力意味(打炮),有些純描述機械動作(炒飯),等等不一而足。

用詞的複雜度,就可以要孩子思考這件事的後果絕不僅僅是懷孕、性病而已。它的發生既可重如泰山(互許終身),也可輕如鴻毛(嘿咻)。它往往是兩性之間誤解的最大來源,例如你這邊是獻身,對方卻只當你是“飯飯之交”。因爲兩人關係的質變,當下的縫繕纏綿事後回憶起來可能空空如也,甚至變成一種侮辱。青少年往往以爲性行爲可以用來確定兩人關係,詞語多樣性卻說明它什麼都不能確定。

從生物學切入,可講的有趣知識就更多了。請孩子觀察一下貓狗,就會發現人類性慾在動物界算是相當奇特。貓狗在排卵以外的時間都沒性慾。它們不與交配對象形成長期穩定關係,生出寶寶來,也只有貓媽媽、狗媽媽在照顧,貓爸爸、狗爸爸不是不見蹤跡,就是毫不關心。

不只貓狗如此,貓熊也是。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團團圓圓雖然同處一館,但一向各過各的,哪像夫妻?生出來的圓仔也是媽媽圓圓在照顧而已,爸爸團團根本事不關己,繼續過自己的日子。而且,貓熊一年只排卵一兩天,排卵期也不見得有性慾。因此貓熊無論送去哪一國,性事都會成爲舉國矚目的大事。

關於性,應該跟孩子怎麼說 第2張

人類卻隨時都可以有性慾,這點跟其他動物很不像。其他動物的雌性都知道自己何時排卵,雄性也都能接到訊息,這就是所謂的發情期。唯獨人類,女人從來不確定自己何時排卵,男人也不知交媾對象能否受孕。換句話說,禽獸交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繁衍後代,人類卻不是。

戴蒙( Jared Diamond)《第三種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一書有提出演化學的解釋。不需要爸爸的動物,成長期往往較短,照護也單純,對媽媽的需要差不多都是到斷奶爲止。雄性的貓、狗、貓熊不關心自己骨肉,因爲不需要。

人類成長期卻特別長久,飲食取得也比較複雜,需要運用工具,小孩斷奶後仍無法獨立自主,需要爸爸一起幫忙撫養。這是婚姻制度的起源,也是人類不排卵也能交媾的原因:貓、狗、貓熊不需要經營親密關係,人類卻需要。

以生物學爲基礎,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些性禁忌的起源了。雄性的貓、狗、貓熊不需要當爸爸,當然就不會焦慮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男人卻會有這種焦慮。這是貞操崇拜的起源。這可以解釋爲什麼每次私密影片流出,受傷的總是女生。雖然如今青少年的性觀念已很開放,校園霸凌中罵女生最難聽的話依然是“公廁”,罵男生則沒相對的詞語。

跟孩子說這些,表面好像只是分享知識,卻是在啓動孩子的道德思考,讓孩子理解爲什麼男女對性的看法往往南轅北轍。雖是兩人的共同行爲,社會觀感對男方與女方卻有差異對待。從這裏開始思考,孩子就可以推理出性行爲不該出於一時衝動,不然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自己喜歡的人。

在這裏孩子可能會說:“我絕對不會傷害到我喜歡的人,因爲我們將來確定會共組家庭。”講這種話的孩子應該至今只談過這一場戀愛。大人在此應該忍住不要取笑,只要以權威口氣告訴他,談過一場戀愛就結婚的人是絕少絕少,結婚後不後悔的更是幾乎沒有。

只要確認孩子的避孕知識正確,孩子也知道墮胎不只比拔牙恐怖,也有後遺症,大人的提點應該到此爲止。講再多就變成說教。大人總以爲青少年討厭被說教是因爲不會想。事實正相反,孩子正是有了道德思考能力,才討厭被說教。

跟孩子談語言心理學與生物學,是很費周章沒錯,爸媽本身也必須做足功課。但如果不想觸犯孩子的私領域,又想啓動孩子的道德思考,這點辛苦應該是值得的。

關於性,應該跟孩子怎麼說 第3張

另外要補充的是,此文主題是“應該跟孩子怎麼說”,而不是“怎麼說纔可讓孩子不想有性行爲”。一來,我認爲無論怎麼說,有些孩子還是會有性行爲。二來,萬一真有一種說法,功效奇大,真的讓聽者不想有性行爲,那不怕孩子可能因此一輩子不想結婚生子?這是父母想要的嗎?

三來,不該有的性行爲,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頻率並沒特別高。打開報紙,跟情慾有關的社會新聞主角九成九都是成年人。他們有的痛失錢財,有的痛失美滿家庭,甚至痛失生命。他們爲什麼走上這條路,絕對不是別人“怎麼說”這麼單純。

因此我勸父母,要讓青少年延緩性行爲的最好方式,重點並不是怎麼說,而是怎麼給他一個支持充足的家。孩子有自信,就懂得如何明書拒絕,不會屈從己意去配合別人,也不會想要透過性行爲去證明自己。孩子有足夠安全感,自然不會那麼渴求性慾維繫的依附關係。

我也不贊成父母把青少年性行爲看成莫大禁忌,這隻會增加親子溝通的阻礙。時代不一樣了。它就是一種話題,一種關於人生智能的話題。父母這邊只要該說的都說了,該給的支援都有給,就夠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