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爲什麼要聽話?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4.35K人 

在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中,對於孩子要聽父母的話這一點,似乎從來沒有人提出過質疑。很多孩子都在背的《弟子規》裏赫然寫着:“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 須順承。

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爲,孩子聽父母的話,是天經地義的事,父母生了孩子,就對孩子有了絕對控制權?在父母與孩子意見發生衝突的時候,氣急了扔下一句“因爲你是我生的”,成了我們要求孩子聽話的殺手鐗 - end of the story。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到底爲什麼會聽我們的話?我們先來看看那些錯誤做法……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爲什麼要聽話?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因爲恐懼?

有一些父母喜歡用撤回愛的方式嚇唬孩子就範,“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愛你了!”

“你怎麼就不能把玩具讓給妹妹玩一下呢!你真自私,你是壞孩子!” 亂貼人品標籤,試問哪個孩子願意被認定爲壞孩子、擁有壞品質?

把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你看看隔壁的鼕鼕跟你一樣大,都會10以內的加減法了,你怎麼連數數都還數不清?” 本質上也是讓孩子恐懼失去父母的愛,爲了得到父母的認可,而去追趕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還有一些父母喜歡威脅和恐嚇孩子,“你再不回家,我就一個人先走了,留你一個人在外面玩!” , “你再不睡覺,大灰狼要來捉你了!”

更有一些父母用懲罰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包括打罵之類的體罰,“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罰你一個星期不能出去玩!”,“你再不好好做作業,老孃要打人了!”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爲什麼要聽話?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第2張

因爲內疚?

對孩子說:“我們辛苦賺的錢全都投在你身上了,拿出全部積蓄幫你進入了省重點,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進入一流大學,否則就是對不起爸媽啊!”

你還記得中學的時候,考試沒考好,第一反應是對不起父母的那感覺嗎?

“你爸爸我已經指望不上了,你纔是媽媽的最愛和希望,我們娘倆相依爲命,你一定要好好聽媽媽的話,不能再像你爸爸那樣讓我傷心。”

只要孩子稍有不順着自己意思的時候,就搬出“我一個人拉扯你長大多不容易啊”,通過引起孩子內心的愧疚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辭職在家做全職媽媽,專心督促孩子的學習,像郎朗的父親一樣,甚至到外地陪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事業。

每當孩子不夠努力時,就對孩子灌輸:“媽媽爲了你,把工作都辭了,如果不是爲了你,我本來可以在工作上很成功。我爲了你付出和犧牲了那麼多,你怎麼還忍心偷懶,讓我失望?”

以上這些,總結起來都叫對孩子實行“心理控制”,雖然很多父母完全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這麼做的。“心理控制”表面上看確實有一定效果,但後果是培養出了心理不健康的娃——低自尊自信、自我貶低、唯命是從、討好型人格、依賴外部評價、患得患失、焦慮抑鬱、悲觀孤獨、權利意識薄弱、缺乏獨立能力等等一系列後遺症......這樣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心理控制”的代價很慘重。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孩子之所以聽話,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從自我意識萌發開始,孩子就有了自我做主的強烈本能。父母常常爲了孩子的不聽話而氣惱,其實吧,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不聽話很正常,聽話才需要理由!

聽話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爲什麼要聽話?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第3張

真正的理由是,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孩子相信我們說的是對的,對父母的話有強烈的信任感,願意接受指示。就像生活中我們願意聽取專家或者朋友的建議一樣,不是因爲我們懼怕他們,而是相信他們的權威性,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對得起孩子的這份信任!

例子1

爲了教育悠悠不在馬路上亂跑,一歲多的時候,我在家和她爸爸一起演示了被車撞是什麼感覺。我騎在悠悠的bobby car上,她爸爸陪在她身後,擋在車前面,我朝着悠悠以緩慢速度開過去,輕輕撞到她的腿,悠悠本能地往後退,差點坐到地上,她爸爸在身後扶住了她。

我問“疼嗎?” 孩子點點頭說“疼!” 我趕緊解釋:“寶寶對不起,媽媽剛纔是在做演示,把你弄疼了。你知道嗎?在馬路上被真正的汽車撞到的話,比這個還要疼好多好多。媽媽是想讓你記住,一定不能在馬路上亂跑。看到車子來了,趕快離開!”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爲什麼要聽話?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第4張

之後,我們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行走的時候,看到她有亂跑的跡象,我就會提醒她上次的實驗,一再強調不能跑到馬路上去,如果被汽車撞到會比上次還要疼好多。很快,悠悠就get到了這條規則背後的原因,每次在馬路上走的時候,看到遠處有車子(包括自行車)靠近,她會主動走到我的右邊,還要求牽我的手。看到有人行道的地方,就會迫不及待地走人行道。

在家門口玩的時候,只要一聽到有汽車的聲音,車子還沒開近,她就已經很警覺地跑到我身邊了。

例子2

悠悠小的時候,我教她不能摸燙的杯子和使用中的烤箱,從來不是說說而已。反而,我會鼓動她去摸一下,並且在摸之前提醒“小心了,很燙的,只能摸一下”,然後我捏着她的一根手指迅速地碰一下燙的東西。她感覺到了燙,本能地收回手指,我馬上順勢指出:“是吧?感受到燙的感覺了吧?摸燙的東西手會疼的,以後一定要小心哦!不能隨便摸媽媽的茶杯和亮着燈的烤箱。”

之後的很多次,每當我提醒悠悠一個東西很燙,而她表現出半信半疑、猶豫不決的時候,我都會輕快地說:“不信你就摸着試試看。” 她真的不信邪地摸了,每一次也真的感受到了燙,“怎麼樣,媽媽沒騙你吧?” 她笑着對我點頭:“是的,媽媽,很燙!”

再後來,只要我說燙的東西,她再也沒有懷疑過我,說不摸就不摸。看見廚房裏工作中的烤箱,會自動離得遠遠的。

例子3

還有包括吃辣的食物。我這人特愛吃辣的,悠悠每次看到我碗裏的辣菜想吃的時候,如果我只是單純告訴她“是辣的,小孩子不能吃”,她當然聽不進去了!畢竟她連辣是什麼滋味都沒嘗過!

這時候,我會夾一小片給她嘗一下,並且提醒她“小心了!很辣!就舔一下下哦!” 她伸出舌頭舔了一下,很快就嚐到了辣的滋味。“怎麼樣?很辣吧?你不喜歡辣的味道吧?” 小妞邊伸着舌頭邊猛點頭。

再以後,她每次想吃我的辣菜時,我都慫恿她:“是辣的哦,不信你就嚐嚐。” 她嚐了幾次,發現媽媽每次說的都是真的,從來沒騙過她。從那以後,只要我說辣的,她100%信任我,逗她嘗她都不嚐了(偷笑……我是後媽嗎?!)當然,我也確實沒對她撒過謊,不存在露餡的情況。

在上面的3個例子中,孩子最終選擇聽我的話,都是她的自主決定。與“心理控制”相對應的是“行爲控制”——我們只需要管教孩子的行爲,而不對TA施加任何心理壓力。

因爲給了孩子嘗試的機會,而在嘗試行動中,她自己發現了因果關係,從而做出了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不給予嘗試的機會,孩子就難以通過自己的行動發現因果關係,難以理解父母制定規則背後的原因,所有的規則都變成了一種限制,孩子只希望掙脫父母的牢籠。

我們希望孩子自願聽話,就必須與TA的自主興趣保持一致,順水推舟,而不是逆水行舟,偏偏按照孩子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方式來。激發個體的自主本能,以及對成爲一個更好的人的內在渴求,比用外部壓力鞭策着孩子前進要有效得多。

給孩子機會去自主驗證我們說的話,去試錯,在經驗中總結學習,可以幫助加固親子間的信任,以及父母的“權威性”。而對孩子撒謊、濫用指令、武力強制,只會讓TA不再信任我們的權威,破壞親子關係,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爲人父母,切莫辜負了孩子對我們的那份初始信任,正是因爲這信任,孩子才心甘情願地聽話啊。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擺正父母的姿態,離合格的父母更近一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