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1.39W人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父母們需要去做好的一件事。那麼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父母們需要去做好的一件事。那麼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輕軌上的一家三口

有一次,我乘坐輕軌,我的座位對面坐着陌生的一家三口,一對父母帶女兒坐輕軌。輕軌開動了,小女孩很興奮,不停地站在車椅子上蹦跳,就像在跳蹦牀。

“你能不能停下來?吵到別人沒禮貌!”小女孩還是跳,毫不理會媽媽的話。

這時爸爸開腔了:“爸爸給你講個故事。昨晚啊,爸爸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在牀上蹦跳,就像你這樣,我跳啊跳啊,突然摔倒了,我發現我的一條腿被一條鱷魚咬住了,它拼命地要把我拖進牀上的一個洞裏,我還聽到我的骨頭被咬碎的‘咔擦咔擦’的聲音……”

這時,小女孩不僅停止蹦跳,還安靜地蹲下來,眼睛緊緊地盯着腳下看,“爸爸,我的座位好像也有一個小洞洞……”

我猛掐大腿,擔心我的笑聲打擾了人家教育孩子。我心想, 這是教育小孩的“精華”啊。

?爲什麼父母教育孩子時,講一個故事,效果更好?

1、故事,是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

德國教育部曾經做過一項兒童認知方面的研究,三個孩子的媽媽、德國研究院的兒童認知專家多納塔.艾申波茜和同事發現,聽故事,無論是童話故事、寓言故事,還是父母自己編的故事,是孩子們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遙遠的原始社會,人們除了打獵、採摘之外,就是睡覺,唯一少得可憐的娛樂活動,就是喜歡圍着篝火講故事和聽故事,我們人類的一個個傳說和寓言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流傳下來的。而每一個年代的孩子,無論從父母們的嘴裏,還是從繪本上聽故事,都是他們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

認知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加扎尼加也說過,人腦中有一個“解釋器”,孩子們在聽故事時,常常能在腦袋裏浮現故事的情景和細節,所以通過故事形式傳達給孩子的教育,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們與其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還不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更實用。

2、用故事裝着教育,效果更好

故事,容易引起孩子們共鳴。想起一個這樣的神話故事:

在西方古老的傳說中,有一個王叫大衛王,因爲殺戮和霸道而惹衆怒,但沒人敢指責。一個叫拿單的人去見大衛王,他沒有直接指責,而是先給大衛王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一座城裏,有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富人養了很多牲畜,而窮人只有一頭羊,待它如親人。有一天,富人家裏來客人,但他不捨得用自己的牲畜招待,而是宰了窮人的那頭羊。大衛王聽完後非常憤怒,他說:“這人實在該死,沒有一點憐憫之心!”拿單說,“這個沒有憐憫心的人,就是你”……

神經科學家尤里.哈森曾經通過儀器掃描聽故事者的大腦電波,當故事足夠完整、動人和連貫時,研究者發現聽故事者的大腦電波出奇地相似,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大量相似的腦電波的反應模式,跟故事講述者的大腦電波重合。這便是共鳴的大腦活動表現。所以,用故事裝着教育,容易讓孩子產生共鳴和認同感,從而幫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話語背後傳達的教育道理和意義。

知名媽媽陳美齡也分享過她三個孩子小時候,她和丈夫給孩子講一個名叫屁太郎的故事。有一位朋友看完後改編了一下。有一次,我陪朋友和她兒子去拔牙,小男孩看到醫生的拔牙工具就嚇哭了。朋友趕緊開始講故事:“有一個屁太郎,他的牙齒壞了,牙疼得厲害,但是他就像你一樣,看到醫生就渾身發軟。這時,屁太郎不小心放了一個屁,把醫生嚇跑了,他就想‘原來醫生比我還膽小,我還害怕什麼呢?’所以,屁太郎就大喊着‘醫生,回來’,然後勇敢地躺到了躺椅上。”“醫生怕屁呀?太好笑了,哈哈……媽媽,我不怕!”然後就“勇敢”地躺到躺椅上。我在一旁聽得猛偷笑,這腦筋夠機靈!

道理太古板,孩子們不喜歡;當道理“穿上了衣服”,打扮成故事,便成了小朋友的至愛……我的《大腦監獄長與五條壞蟲子》的故事,便是這樣來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