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絕去幼兒園的真正原因,值得每個媽媽深思

本文已影響3.28K人 

在孩子入園後,很多媽媽都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在家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但是自從去了幼兒園,突然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孩子拒絕去幼兒園的真正原因,值得每個媽媽深思

在孩子入園後,很多媽媽都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在家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但是自從去了幼兒園,突然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在家裏面非常活潑開朗,可是在幼兒園一聲不吭,任何活動都不參加;

●在家時很溫和,可是一去到幼兒園,就亂髮脾氣,甚至還動手人;

●有的孩子回到家,會拒絕談論幼兒園任何的事情;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後,會拼命地吃東西,攔都攔不住......

幼兒園裏又沒有妖魔鬼怪,爲什麼它會引發孩子這麼多的情緒呢?

爲什麼有的孩子都上好長時間幼兒園了,但一到早上就哭哭啼啼不要上幼兒園呢?

安全感不夠,孩子根本沒準備好

許多媽媽這樣問過我:“林老師,孩子幾歲可以上幼兒園了呢?兩歲八個月,可以嗎上幼兒園? 兩歲11個月呢?剛好三週歲應該可以了吧?”

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勸這些父母,彆着急,觀察觀察再做決定。

相信大家都有注意到,同樣是去幼兒園,有的孩子適應的很快很好,而有的孩子反應特別大,他們會哭鬧不止、情緒不穩定、甚至變得沉默膽小。

這其中的差距可能就來自於,這個孩子是否有充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足的孩子,在面對去幼兒園這樣大的分離事件時,雖然他會難過,但是他不會痛苦,更加不會覺得“我要崩潰了”。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在面對這樣的分離的時,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難過哭一下就過去了,他們會非常的焦慮和痛苦,覺得天要塌下來了。這樣的孩子內心有非常多的情緒。

當孩子內在有很多情緒積壓,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他就會通過打人、發脾氣、或者不停的吃東西這樣的方式,來釋放出不良情緒,來安慰自己。

你不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經歷了什麼

我們成年人面對陌生的環境或者陌生人時,都會緊張、不自然、甚至有點焦慮。

更何況孩子?一個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獨自面對陌生環境(幼兒園)的孩子。

可以想象孩子會多害怕、多擔心嗎?

老師是陌生的、小夥伴是陌生的、學習的內容也是陌生的,這些不確定性都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如果準備不足,他們就會產生非常多的情緒。

想要幫助到他們,就要先了解清楚,幼兒園裏到底發生了什麼。

三歲多四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很難清楚的描述出自己在幼兒園裏的真實情況。這時,我們可以用模擬的方法,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來進行猜測,引導孩子把話“說出來”。

比如說,來玩這要樣一個遊戲——說說學校的故事或者是班級的故事,孩子來做老師,爸爸媽媽來做小孩子。

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模擬幼兒園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場景,比如我們扮演的孩子說“老師,我很害怕”,或者“我來到這裏,沒有人和我玩”,或者“老師,有一個小朋友,他常常打我,我要怎麼辦呢?”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把學校的情況,展示出來。

我們也可以通過了這樣的角色扮演,教導孩子,你可以去做一些什麼,你可以去說一些什麼,幫他在家裏做一些訓練。

當孩子學會怎樣來處理這些陌生人、陌生的事情,當他知道怎麼應對那些情況的時候,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孩子不上幼兒園,到底怎麼辦

有些孩子,可以晚點上幼兒園。

我們常常會認爲,從剪斷臍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刻起,我們和孩子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了。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 3歲左右他們才能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和媽媽是獨立不同的兩個人”。在這個年齡段,只有安全感特別好的孩子,才能夠獨立,接受和自己的重要他人分離。

判斷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充足,能否接受幼兒園生活,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觀察孩子在父母離開後,是否會持續不停的哭。

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幼兒園,在父母離開後,過了30分鐘,還在持續猛烈地哭,並且這樣的狀況已經延續了1個月,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判定,孩子的安全感還還不足夠讓他去幼兒園。

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對於很多父母並不容易)就是,立即暫停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計劃, 先去培養他的安全感。

比如讓孩子在家裏面多待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裏儘可能多的去陪伴他,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書本、自己喝水吃飯......

等到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能夠承擔得起這樣的一種分離的焦慮,然後再考慮送他去幼兒園 。千萬不要去強逼孩子,更不要因爲孩子有情緒,就吼他打他,因爲那樣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如果必須上,接納孩子的壞情緒是對他最好的支持。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決定着孩子對生活的看法和態度。

當孩子對幼兒園表現出了抗拒和不滿,表達他的情緒的時候,作爲家長,我們能給孩子最直接的幫助就是——接納。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孩子,我看到了,你很生氣,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儘量不要自己有情緒,而是要讓孩子安心的把自己的情況說出來,然後針對他的情況,再來教導孩子應該怎麼做、怎麼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