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總愛動粗,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本文已影響1.25W人 

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好好的,突然就動起手,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是很無奈,想要培養成書生,偏偏要修煉成武大高手!

孩子愛打人怎麼破?

公園裏,兩個小男孩在玩耍追逐,一個穿黑色衣,一個穿藍色衣。玩到興奮處,黑衣小男孩操起手中的玩具刀砸到藍衣小男孩的頭上,藍衣小男孩“哇哇”大哭,一邊哭跑去跟媽媽告狀。黑衣小男孩的媽媽覺得過意不去,掄起手朝孩子的手掌狠狠地拍打了兩下:“看你還敢不敢打人,讓你嚐嚐被打的滋味……”結果兩個孩子一起哭。

孩子們的打人行爲很常見,下面這些現象我們這些父母一點也不陌生:當一個小嬰兒被阻止抓扯媽媽的眼鏡時,小嬰兒可能會條件反射似地拍打媽媽的臉或抓頭髮;寶寶稍大後,當他們跟其他小寶寶一起玩耍時,看上了對方手裏的玩具但被拒絕,寶寶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咬對方的手;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當他們在溜滑梯時,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在前面擋道,後面的那個小朋友可能會憤怒地推搡對方……這便是小孩子的攻擊行爲。

孩子愛打人的根本原因

親子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但衝動跟實際行動是兩回事。在我們看來,一些孩子很“文明”,但有一些孩子卻總喜歡打人。一方面跟孩子天生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跟父母在孩子的社會道德規範的建立有關。

一般來說,6歲前都是孩子社會道德規範建立的重要階段。越小的孩子,因爲他們的語言能力不足,孩子們常常會通過肢體傳達身體語言,他們的行爲受直覺情緒的驅動,缺乏道德規範的約束。一些孩子的攻擊行爲被父母放任,他們便慢慢變成了其他人眼中的壞孩子;有些孩子的攻擊行爲被父母很好地糾正和引導,他們成爲了懂得行爲自控的孩子。孩子的攻擊行爲被放任,會給他們的未來帶來兩方面的後果,其一,這些孩子可能會被排擠,其二,有頻繁的攻擊行爲的孩子,長大後有打架和爭鬥的行爲傾向,不利於良好的人際交往,也不利於和諧的家庭關係的建立。

一些孩子總愛動粗,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孩子愛打人,大人別“以牙還牙”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的打人行爲,建議立即阻止,但不建議父母通過“打”孩子以牙還牙的方式企圖糾正孩子,很多父母都在犯這種錯。因爲父母“打孩子”這一動作,雖然短期內會抑制孩子的行爲,但不能讓孩子的打人行爲得到糾正。相反,還會讓孩子覺得“打”是一種正確的制止對方的行爲,只不過受制於自己不夠強大。父母最正確的方法,是立即阻止,給孩子建立道德規範,告訴孩子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方法。

一位被旁人看來行爲非常粗魯的小男孩,在小區的兒童玩耍區,不斷地推搡身邊“妨礙”他的小朋友。有些小朋友只是在溜滑梯時排在他前面,有些小朋友無辜地在沙池玩……在他看來別人都在妨礙他玩耍。他的媽媽雖然看在眼裏,但無動於衷,一直在興奮地刷手機。這時一位“管閒事”的大媽擋住小男孩的去路,嚴肅而不失和藹地跟孩子說:“孩子,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先到先得的社會秩序,你破環這種秩序,總想比別人搶先,或希望霸佔別人的玩具,沒有人再喜歡跟你玩。如果你遵守秩序,讓排在你前面的孩子先玩,人家會更樂意跟你玩……”小男孩被說得臉蛋發紅,行爲也變得規矩了不少。

孩子愛打人,溫暖的糾正法

兒童心理學家們常常採用陽性強化法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爲,最經典的是1964年美國華盛頓兒童心理學家Eileen Allen的研究。研究在一家幼兒園進行,研究人員讓幼兒園的老師,對班裏那些具有不良行爲的孩子採取忽視或阻止的舉動,但當這些孩子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和良好的人際行爲時,老師們便採取認可或高調讚揚的方式,比如獎勵小紅花或當着全部孩子的面稱讚他們的好行爲。慢慢地,孩子的不良行爲減少,他們身上的行爲規範也跟老師讚揚的行爲逐漸重合,不良行爲最終得到了糾正。

我記得小時侯曾經做過一個小遊戲,叫“讚美球”遊戲,陪同我們一起玩的是非常睿智的校長。讚美球其實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皮球,他讓所有孩子站成一個圓圈圍在一起,大家面對着面;接着他任意選擇了一個孩子,然後讓這個孩子把球遞給他旁邊的一個孩子,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用一句讚美的話說出對方孩子的優點,這樣一個接一個地讚美下去。我記得當時一位我不大喜歡的同學讚美我的一句話,讓我記到現在:“我喜歡你,因爲你做什麼事情都很堅持……”我爲自己對她心有芥蒂而感到羞愧,兩人的關係似乎更近了。

在那個小遊戲中,讓我們最感動的是最後剩下的一個同學,他是班裏一位最讓人討厭的小男生,他總愛打人,也愛製造各種麻煩,有位同學拿着球看着這位小男生一開始有些猶豫,但後面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都溫暖和感動的話:“你雖然有時讓人討厭,但是你很善良,我有一次看到你趁人不注意用小木條撐起了一顆小樹……”我留意到那位被讚揚的“壞”小男孩眼裏灌滿淚水……後來這位總愛打人的小男孩成爲班裏最愛助人爲樂的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