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作爲家長可以這樣做!

本文已影響7.51K人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彼此之間難免會有衝突和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以長輩的身份還是置之不理呢?

每次外出,我都會和家裏的娃來一個簡單的分離儀式,親一親、抱一抱,並告訴她們媽媽要去哪裏,大概什麼時候回來,好讓她們能安心。

但並非每次,孩子們都能愉快地接受,尤其是寧寧。

有天早上,因爲有事情要去工作室處理,臨出門前,跟寧寧和小Lisa說拜拜,小Lisa現在還懵懵懂懂,我跟她揮手,她還對着我笑。

可是,寧寧一聽見我要走,就趕緊撲上來,一手抱着我的大腿,一手高高舉起要我抱。

我抱起她,她立馬用雙手緊緊圈住我的脖子“不讓媽媽走,不讓媽媽走。”還從眼裏擠出幾滴眼淚。

要是以前,我可能會在家跟小妞共情、傾聽“周旋”半天,但這個方法也不是萬靈藥,共情雖然能緩解下情緒,但她有可能還是不讓我走。

加上有時候趕時間,本來心情就焦急,這些招也很難使出來,哪怕勉強用了,收效也甚微。

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一個非常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只要我把寧寧一起帶下樓,然後再跟她說“再見”,她基本上都能愉快地和我揮手說再見。

所以這一次,當她粘着我不放的時候,我一邊說:“那好吧,媽媽帶着你去樓下玩一會兒。”一邊示意拍爸跟上。

到了樓下,我陪着寧寧玩了一小會,看時間差不多了,親了她一下,然後對她說“媽媽要去上班了,爸爸陪寧寧玩哈。”

這次寧寧沒有再粘着我不放手,而是愉快地回了我一句“媽媽拜拜”,還多送了我一個可愛的飛吻,然後就拉着拍爸的手,去小區裏溜達了。

一開始,我沒想明白,爲什麼在家裏跟她說“再見”,她那麼抗拒,可是換了個環境,她就愉快地接受了呢?

通過這次的PET複訓,我終於想通了,原來祕訣就在“改變環境”這四個字。

環境變了,和孩子的分離也變得沒那麼艱難。

01、在課上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讓我印象很深刻。

有位媽媽經常爲兒子亂扔紙屑在地上煩心,每次他丟作業和電腦打印廢紙時,總是不能丟到小垃圾筐裏。

媽媽爲此跟兒子談過很多次,甚至還起過沖突,但問題依然沒得到很好的解決。

爲了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作爲家長可以這樣做!

後來媽媽觀察發現,兒子很喜歡把廢紙捲成一團,像投籃球一樣扔過去,但因爲小垃圾筐口有點小,位置也放得有點遠,兒子很難扔進去。

於是,她就去買了一個大的廢紙簍,還附帶裝了一個小籃球板和籃筐,再把廢紙簍挪到離書桌近一點的位置,從此以後,兒子每次都把廢紙丟進了廢紙簍裏,而媽媽也不再爲這事煩心了。

聽完忍不住爲這位媽媽的做法點贊,稍微改變了下環境,就把橫在母子間的難題輕易化解。

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爲孩子做了很多改變環境的的事情,比如:

小嬰兒在睡覺的時候,我們會注意保持安靜,不打擾孩子的睡眠;

爲了防止小嬰兒摔下牀,我們會買牀圍或者在地上鋪上厚厚的軟墊子;

給小嬰兒準備不易打破的被子、勺子;

給家裏的飲水機安裝防燙開關;

會把家裏尖銳的物品、藥品等等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但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總希望能用一種輕鬆的方式來搞掂孩子,比如口頭語言管教的方法,或者是使用父母的權威,讓孩子改變或者屈服。

“動動嘴”就能讓孩子接受教育,改正錯誤,這樣的理想很豐滿,然而現實是孩子經常不買賬。

但如果我們能稍微改變一下環境,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爲或許就自然消失了。

02、小拍剛上學那會,我參加過一個教育講座,當時有個媽媽向老師取經,怎樣讓孩子專心寫作業?

她說孩子做作業總是分心,一會玩積木,一會看繪本,一會玩下筆盒,一會給書桌旁的小盆栽澆水,本來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居然能寫一個多小時。

當時,老師給了這個媽媽幾個建議,其中有一個建議是,讓家長回去之後,把孩子的書桌以及周圍物品都清理一遍,孩子寫作業時,任何與學習無關的物品,都不要出現在孩子眼前。


爲了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作爲家長可以這樣做! 第2張

當時聽完之後,我也很受觸動。

小拍剛上學的時候,書桌上也喜歡放一些她愛看的書、娃娃、玩具等等,有時候寫着寫着,難免也會分心。

後來,我也跟她約定好,除了學習要用到的東西,其他物品都不要放到書桌上來。確實,小拍之後學習寫作業,也更加專注了。

之前當我們遇到親子衝突,解決的方法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大人改變,一種是孩子改變,卻不知道還存在另外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改變環境。

既然改變環境這麼好,那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可以怎麼做呢?

我把它總結爲六個字:增加、減少、改變

1、增加

在孩子生活的環境,增加一些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活動或者物品,或者擴大孩子活動的範圍。

比如孩子不喜歡看書,父母可以設定一個親子共讀的時間,每天陪孩子閱讀半個小時,或者在孩子經常接觸的地方放置一些書籍,讓他隨時隨地都能拿到書;

2、減少

但有時候過於豐富的環境,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干擾,這時候,我們就要考慮給孩子的生活環境做“減法”。

比如說定期幫孩子的玩具來一次“斷舍離”,一次性不要呈現太多,有時候少即是多。

3、改變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自然所需要的環境也要適時調整,改變。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要建立安全感,和父母同睡一個房間,但等到孩子大一點,他則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時就需要給他提供獨立的房間了。

當然,改變環境,並不僅僅是改變物理空間這些“硬環境”,還要改變育兒的“軟環境”。

比如父母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育兒理念,用更寬容的態度來接納孩子,用更平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用更有效能的方法來解決親子衝突,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而這,也是我們每一位父母,都能送給孩子的最真摯、最寶貴的禮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