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起衝突時,作爲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本文已影響1.68W人 

家裏面有兩個寶寶的家長一般有點頭疼,因爲兩個小朋友總是有點打架,那麼面對孩子起衝突時,作爲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生活中,兩個孩子因爲爭奪玩具起衝突是很常見的事情,這是由於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發展不成熟,自主物權意識提高,但是孩子的手眼腦的協調能力不是很完善,所以經常不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會導致矛盾的產生。其次是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找不到合理的情緒出口,就容易把矛盾激化。但是在中國這個講究“以和爲貴”的文化氛圍下,衝突往往會被視爲一種壞的情況,是應該及時的解決和消除的,而且以後出現的機會越少越好。

殊不知,迴避衝突的結果,很可能是孩子以後的社會困境。那麼,面對孩子起衝突時,作爲家長的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

面對孩子起衝突時,作爲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朋友家裏有兩個寶貝,哥哥5歲,妹妹3歲。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吵鬧是在所難免的,就拿爭奪玩具這件事來說,每天在家裏不知道要重複多少遍的上演。經常是大寶打了小寶,小寶哇哇大哭。這個時候,往往是朋友最無奈的時候,但是更是小朋友最受傷的時候,所以作爲媽媽的她對孩子的及時有效的引導很重要。在此時,忌用一下的方法解決問題:

呵斥哥哥,維護弱小者。

“你是哥哥,應該讓着妹妹,不應該打妹妹,把玩具給妹妹玩”。這是很多父母慣用的手段,或者是爲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同情弱者,保護小者。但這樣做往往容易引導孩子通過一種“耍賴,撒嬌”的方式去獲取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孩子的“自我”意識在3歲左右正處於發展的高峯期。這個時候你通過強權手段讓他得到了本不屬於他的東西,那麼他日後很可能會變得蠻橫無理,傻傻分不清東西到底能不能屬不屬於他,只懂得索拿。

另外一方面,對於哥哥來說,因爲妹妹的存在,原本所有屬於他的父母的愛都要分給妹妹一些。假如你在沒有搞清楚玩具歸屬的情況下一味的要求哥哥讓着妹妹,這無形中就會嚴重傷害哥哥的自尊心,難免導致日後大寶的懦弱,沒有擔當,自卑,內向。

最恰當的做法是:父母把玩具留給玩具的主人,然後耐心的告訴孩子,對於不屬於他的東西,小傢伙應該怎麼做。

一味的要求忍讓會引導孩子爭奪不屬於自己的權利

忽略或者嚴厲制止孩子情緒。

孩子們在搶奪玩具的過程中,很難免的會發生一方哭鬧或者是雙方哭鬧的情況,往往這個時候家長也會被吵的心煩意亂。很容易煩躁的對孩子說“別哭了,哭什麼哭,整天就知道哭。再哭就把你怎麼怎麼樣。”“你已經這麼大了,怎麼還一點點都不懂事,都不像是男子漢。”、、、、、、

有些時候,孩子哭只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兩個人發生衝突,肯定雙方都不愉快。他們可能是在鬧脾氣或者是表達自己的委屈。這個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要簡單粗暴的制止孩子的哭鬧。若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控制消極情緒的表達,只會把孩子往壞興趣壓抑在心底而不是得到很好的疏導。

壓抑自己的壞情緒和內在需求,只會讓孩子變得習慣性的屈服和懦弱,不懂表達自己。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仔細的觀察孩子到底爲什麼吵架打鬧,然後積極的進行引導,調和。或者是任由孩子把壞情緒發泄出來,也就世界和平了。

要求孩子抑制情緒發泄會造成孩子多種心理負擔

遇到孩子們起衝突立刻制止,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個做法乍一看是沒錯的,我們都不希望看到孩子因爲起衝突打架搞得兩敗俱傷。但是起衝突,解決矛盾未必全是壞事,這是孩子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了之後,他必須要親自去面對問題,才能學會應對的技巧。

實際上,每個孩子從開始接觸其他小朋友起,就已經開啓社交生活了。可是,由於他們剛剛萌生自我意識,分不清“你的”“我的”這種物權意識,不大懂得合作與分享,所以衝突在所難免。而正是在這些真實而具體的衝突中,孩子有機會學習到規則與秩序,瞭解到行爲的底線與邊界,甚至開始換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

如果每一次家長都着急介入當裁判,孩子就沒有機會自己面對社交衝突。他就會養成一種習慣,認爲大人會主動來解決衝突。這種依賴心理天長日久下來,使孩子嚴重缺乏社交體驗,因爲不會正確的處理和親人,朋友,他人的社會關係,而導致自卑,內向。

孩子起衝突是成長過程中在所難免的一件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正確認識和引導,爲孩子創造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給他最好的陪伴和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