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的認知侷限,去限制孩子的人生!

本文已影響2.94W人 

我們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爲家長,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固守成規,用自己有限的已知,去限制孩子無限的未知。

認知侷限,令許多家長用已知限制未知

今年過年,見到表弟。

這個表弟小時候特別聰明,所以被親戚們寄予厚望。上二年級的時候,他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嬸子給他報了書法班學習。

小時候,我和他玩得特別好,每年暑假都會去他家,他寫的字,雖然和大師筆法無法相提並論,但筆鋒、筆力、一撇、一捺都有板有眼。

他上四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全市的書法比賽,取得了二等獎。

表弟對書法非常熱愛,小小年紀,自己上課,從未有一節缺席。但是,六年級的時候,嬸子不讓他學了,原因是書法會影響學習。

嬸子逼着他讀書,考試。但是表弟的興致卻一天不如一天,成績也一天天下滑。初中、高中,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去年表弟考大學,成績非常不理想,我給他打了個電話。電話時長一個小時十二分鐘,他對我說:

姐,那時候如果我媽沒有逼我放棄書法多好,我一直都記恨這這件事,沒有書法,我對所有課程也提不起興趣。

嬸子以爲:讀書就是一切,考上大學就是真理。

表弟認爲:我愛讀書,但我更愛書法。

傅盛將人的認知分爲四個層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處於第一層,而大部分的孩子卻處於第四層。

每一代人都有那一帶的認知限制:偏差性,侷限性,失時性。

三嬸只看到了讀書上大學這一條路,卻沒有意識到隨着時代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

而表弟,一位極具書法天賦的少年,就這樣被生生扼殺。

曾經認爲網癮少年無可救藥,但善加引導,也許就是一位計算機天才;

曾經認爲網絡小說毫無營養,但加以利用,也許就是一位寫作大師;

曾經認爲唱歌跳舞不務正業,但給予空間,也許就是一位藝術大家。

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傳統模式:用家長淺薄的已知,限制了孩子無限的未知。

別讓自己的認知侷限,去限制孩子的人生!

用已知限制未知,令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小米媽媽拿着一張畫紙向我炫耀:“你看,我女兒畫的貓咪,漂亮吧。”

我看着畫紙上那隻頭兒圓圓,耳朵尖尖的貓咪,覺得我們曾經見過面。哦,對了,就是在那本《少兒簡筆畫速成》中,我小的時候,也曾經受過這本書的“洗禮”。

小米今年4歲了,是公認的畫畫天才。

畫電視,她知道“大方盒,小方盒,一橫線,架座橋。”

畫手套,她知道“兩橫線,連起來,一大彎,一小碗。”

畫樹木,她知道“地上一顆小樹苗,迎着太陽長得快,綠綠葉兒隨風擺,紅紅果子真可愛。”

我低下頭問她:“你見過真正的貓咪嗎?”

小米說:“見過。”

我問:“那你有觀察過貓咪嗎,比如認真看看它的臉是什麼樣子的,它的爪子是什麼樣子的,它睡覺的是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小米眨眨眼:“沒有。”

我問:“那是誰教你畫這麼多東西呀?”

她說:“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畫畫就是這樣的。”

小米的現在,就是我的過去。曾經被很多阿姨稱讚的畫畫天才,現在居然連最簡單的東西都畫不出來。

因爲,我已經被書中固定的公式鎖死了,只會模仿,不會創新。

傳統的家長,已經習慣於將自己擺的高高在上,希望孩子用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學習和生活。

於是,我們將我們原來的認知,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們漸漸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沿着固有的道路,亦步亦趨。

別讓自己的認知侷限,去限制孩子的人生! 第2張

自己的已知,令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

不可否認的是,將固有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能。

但現實的狀況是,我們不僅想將本領傳授給孩子,而且想將我們的思想也灌輸給他們。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就算是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誰又能保證看懂這個世界呢?

有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五隻猴子A、B、C、D、E放入籠子裏,籠子上方掛着一串美味的香蕉。

但是,科學家設計了一個裝置,只要任何一隻猴子靠近香蕉,五隻猴子都會被強力水柱噴灑。所以猴子們只能望着香蕉垂涎欲滴,但誰也無法靠近。

隨後,科學家將猴子A抓了出來,放入了一支新的猴子甲,同時將強力水柱關閉。

猴子甲看到香蕉,正要去吃,結果原來的四隻猴子便撲過來痛毆,於是猴子甲也只能望蕉興嘆了。

科學家有一次換出了猴子B,放入猴子乙,於是故事重演,想吃香蕉的猴子乙被四隻猴子痛毆一頓。

科學家一次將猴子A、B、C、D、E換成了甲、乙、丙、丁、戊,五隻猴子望着香蕉垂涎,卻誰都不敢靠近。

他們只知道不能碰香蕉,卻不知道爲什麼不能碰香蕉。

孩子1歲,不停扔東西。家長想,孩子怎麼這麼調皮,就不再給他東西玩,於是,孩子錯過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3歲,脾氣見長。家長想,不能再慣他了,就不斷訓斥孩子。於是,孩子錯過了建立自主意識的第一步。

孩子6歲,上學但成績不理想。家長想,你要多讀書,來媽媽幫你輔導。於是,主動學習變成了被動學習,孩子從愛學變成了厭學。

很多人,就像是後面進去的五隻猴子一樣,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

因爲他們被迫按照已有的經驗去生活,雖然安穩,卻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

別讓自己的認知侷限,去限制孩子的人生! 第3張

用已知限制未知,使孩子失去了競爭力

在許多父母的認知裏,“穩定”是第一要務。

在我準備辭工創業的時候,我家七大姑八大姨都勸我:“你的工作很穩定呀,你幹嘛要去受那份罪?”

他們不求大富大貴,也經受不起大風大浪,於是把“穩定”當做人生的最佳標配。

當老師、當公務員,進國企,是最受人尊敬的,下海、打工、創業,千萬不要。

於是,一個又一個年輕人,在父母的強迫之下,喪失了鬥志,也喪失了人生拼搏的資本。

羅振宇在《這一代人的愛與怕》中講到:

過去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是,從小壓制孩子的興趣,從小按你所規定的,你認爲正確的方式,讓孩子去成長。當他成長到一定的時候,你束手無措。

要知道,孩子不是在你出生之後很多年纔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之後會活很久的人。

而且那個很久是一個變動比今天還要迅速的時代。

我們的父母的最大任務是在我們閉眼之前,在今天就幫孩子打好基礎,走好劇烈變化的生命變化的餘生。

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劇烈變化着,用我們固有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只能讓我們離這個社會越來越遠,越來越跟不上它的步伐,最終輸的一敗塗地。

別讓自己的認知侷限,去限制孩子的人生! 第4張

不用已知限制未知,就要做學習型父母

家長習慣用已知限制未知,最大的原因就是:認知的侷限性。

想要突破障礙,方法也許很多,但我認爲最重要的一條是:做學習型父母。

S小姐是我大學時的好友,記憶中的她聰明漂亮又可愛。但自從四年之前她結了婚,我們之間的聯繫就少了。

三年前,她生了個女兒,我去看望她。哪裏還有半點之前的模樣?臉蛋浮腫、身材發胖、面容憔悴、衣着邋遢,跟我說話時總是唉聲嘆氣地說:

帶孩子太累了,而且她一點也不乖。

我們的聊天沒有進行很久,我不知道如何迴應她對孩子和老公的吐槽,她也無法切入我的職場人生。

幾個月前的同學聚會,我又見到了她,身材窈窕,妝容精緻,笑容燦爛,像是變了個人一樣,令人驚豔。

我問她:“一年多沒見,怎麼變漂亮了這麼多?”

她說:“因爲我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做個好媽媽。”

是啊,這一年她的朋友圈風格完全變了。從以前曬孩子、吐槽老公變成了曬書、學習和旅行。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越陽光。

從前的抱怨和吐槽改變不了任何事,當我越來越傷心和抓狂的時候,我見到了另一個媽媽,和我一樣有一個一歲多的孩子,有一個以事業爲重的老公,但她的狀態和我完全不一樣,樂觀開朗又陽光。

我問她,你是處理家庭關係的,她對我說,沒有其他祕訣,必須不斷學習。

S小姐於是開始把養娃當成樂趣,她學了營養學,給孩子配出美味又漂亮的飯菜。

她學了英語,跟孩子玩英文遊戲。

她還練習瑜伽,經常來個親子互動,即帶了娃,又健了身。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懂得並不少。

他們來到世界上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而我們如果停留在過去的認知層面,就會越來越落後於時代。

有一天,你的孩子會發現,爲什麼我的媽媽越來越笨,知道的越來越少了?

其實,不是媽媽越來越笨,而是在所有人都進步的時候,一些媽媽選擇了原地踏步。

查理·芒格曾說:“你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

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吧,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老師,把每一天當做新的一天,把每一件事當做新的事情去對待。

不要固守成規,用自己有限的已知,限制了孩子無限的未知。請拉起孩子的手,和他一起進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