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請一定管住嘴!

本文已影響1.57W人 

每個人都會犯錯,尤其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的處理方式,你會大聲呵斥孩子嗎?當孩子犯錯時,請一定管住嘴!

我參加過一次家長課堂,記憶非常深刻。

在課堂上,家長經常要做“父母——孩子”的角色扮演。在這樣的角色扮演裏,大人可以放下拘謹,像小孩子一樣撒潑,每次都會玩得很歡樂。

可有一次的角色扮演,讓扮成“孩子”的我,徹底感受到了震撼。

那一次扮演,爲了能模擬家長在身高上對孩子的壓迫感覺,老師讓6個扮演家長的媽媽分別站在椅子上,面朝外圍成一個小圈。我作爲孩子,要繞着圈對每個媽媽說一句臺詞。我的臺詞很簡單:

“我只是個孩子,我需要歸屬感。”

第一個媽媽對我說:“我正忙着呢,快走開!”

第二個媽媽對我說;“滾!”

第三個媽媽對我說:“我對你感到很失望。”

第四個媽媽對我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第五個媽媽對我說:“你真的很討厭你!”

第六個媽媽對我說:“你怎麼不去死!”

繞着各位“媽媽”們,我念着臺詞走了第一圈,心裏還想,這幾位同學演得還挺像回事。

繞着走了第二圈,言語的力量對我造成了攻擊,我心裏開始有點不舒服了。我問老師能不能停下,老師卻示意繼續。

繞着走第三圈的時候,我不僅感受到了語言的惡意,還體會到了更多:一位媽媽塗了口紅,當她說出“滾”的時候,那猩紅的嘴脣似乎感覺要吞下我;一位媽媽和我說“很討厭”的時候,似乎眼睛裏都噴出了火,讓我恨不得立刻從那個房間消失。我感覺到眼淚快要流下來了,我很想停下,可老師還要我繼續。

我又繞着走了第四圈,當我再一次聽到“我對你感到很失望”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30來年做過的所有錯事,那些愧疚、懊惱、心酸、痛苦,全部涌上我的心頭,我感覺我不配活着。然後我哭了。

我又在老師的要求下,走了第五圈、第六圈……

當這個扮演遊戲在老師的示意下停止的時候,我發現不僅我哭了,扮演家長的媽媽們,和坐在四周旁觀的其他家長也都哭了。

我知道,我們都是在爲自己的孩子哭。

當孩子犯錯時,請一定管住嘴!

我們爲自己的孩子哭,因爲我們終於發現,平日裏口不擇言的批評和謾罵,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況且我們不是真的孩子,這也只是模擬的遊戲。

那些真實的發怒、生氣、失望和拒絕,對孩子產生的恐懼和痛苦,會百倍於課堂上模擬的力量。

這些傷人話,我們是斷不敢向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說出口的。

因爲我們知道這些話很嚴重,一旦說出口,很可能會徹底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曾咄咄逼人非要孩子收拾玩具

試想,當你有一天覺得很累,結果發現廚房還有一堆碗要洗,而你的丈夫對你說:“趕緊洗,這本來就是你的工作!”那麼我想一場爭吵是避免不了了。

如果你也曾逼孩子上他不敢興趣的課外班。

試想,當你在和親戚閒聊,發現一個表親生二胎了,而你媽媽對不想追二胎的你說:“人家條件不如你都能生二胎,就你矯情,不生二胎。”你該氣得連春節都不回老家過年了吧。

或許你該溫柔地提出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就好像你會希望你的丈夫也能對你說:“我知道你有點累了,這樣吧,你洗我來擦,怎麼樣?”

或許你該尊重孩子自己對興趣班的選擇,就好像你會希望你的媽媽對你說:“我不住在大城市,所以無法理解你說的帶孩子的辛苦,但我尊重你做的決定。”

面對成人,我們或許還能保持對對方的尊重,尚不會口不擇言,隨意釋放情緒的怪獸。

那麼當面對百般柔弱於我們的孩子,就更應該三思而後言,保護好他們幼小的心靈,給與他們平等、尊重、溫柔和自由。

當孩子犯錯時,請一定管住嘴! 第2張

記得有一次,一向對妹妹疼愛有加的大哥打了妹妹。

當時我真的很生氣,就對他說,“媽媽對你實在是太失望了!”

聞言,大哥當下的表情由盛怒,轉爲疑惑,繼而震驚了幾秒鐘,然後哇得大哭起來。

我已經不記得當時他們起衝突的理由了,但在孩子的那麼多哭中,我總記得那次哭。

經過這次的課堂練習,我終於理解到大哥那次的哭有什麼不一樣了:自己對妹妹一直很關心很愛護,但是一次打了妹妹,卻被媽媽否定了以往所有對妹妹的好,不僅如此,其他的優秀和努力都被否定了,他變成了一個一無是處的小孩。

如果我能坐時間機器回到那一刻,再次目睹兄妹發生衝突,我一定會先抱住我們家大哥,跟他說:“是不是妹妹做了讓你很生氣的事情?”

雖然他是哥哥,但他也需要媽媽的擁抱;雖然打人不對,但他的情緒也需要被傾聽和引導。

當孩子犯錯時,請一定管住嘴! 第3張

爲什麼老師讓扮演“孩子”的我,只說一句這樣的臺詞呢?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過說: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爲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孩子的不當行爲,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只上。”

當我們父母看到孩子在做很多不當行爲:比如孩子在父母正在忙的時候粘人、兄弟姐妹爲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玩具打架,其實都是反映了孩子對自己歸屬感的追求。

“如果爸爸能放下手頭的工作陪我,那他一定就是愛我的!”孩子不會表達這個想法,但是具體行爲表現出來就是打擾父親工作,我們會覺得他不乖不聽話。

“媽媽總是對弟弟好一些,我就非要報復他,搶走這個小玩具。”不瞭解孩子的這個心理,從我們家長的角度來看,孩子就是無理取鬧,幹嘛要和弟弟搶嬰兒的玩具。

沒有建立起價值感和歸屬感的孩子,就如同迷路的人,他們會嘗試每一條看上去似乎會到達目的地的路徑,但往往都是誤入歧途。

所以,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他們在向我們無聲吶喊,要求更多歸屬感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批評他們,乃至控制不住情緒罵他們,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進一步破壞孩子對自己的親密和信任,會將本已經存在的問題更加擴大化,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每當要生氣的時候,想想孩子爲什麼會這樣做?

他對世界的運行規則還不夠熟悉,也不確定自己在你心裏佔有一個什麼位置。

當他在犯錯的時候,正是他強烈需要你的時候。

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你愛他。

當他確認自己就是你的小寶貝兒,當他尋找到了自己在你心裏和世界的位置,他一定會成長成一個很棒、很幸福的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