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本文已影響7.72K人 

1、當你問一個媽媽,想不想生二胎。

很多媽媽會回答“不敢生”。

不是不想,特別是本身喜歡孩子的媽媽,是願意給孩子添一個手足的。

但是看看這些數據,大概就明白了。

前段時間,匯豐銀行發佈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

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報告還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爲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不敢花錢,也不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三分之一的中國家長承認他們大幅度減少或完全終止娛樂活動或休假來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

報告顯示:儘管做出如此犧牲,還有有70%的中國父母仍擔心自己爲孩子做得還不夠好,這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3%,站在了世界前列。

不敢生的原因大抵是“太累,很貴,怕做的不夠好,委屈了孩子”。

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反省:

我們有世界上最願意犧牲的父母。

那我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嗎?

孩子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2、今年央視有一部紀錄片《鏡子》,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看到很多家庭的困惑。

看看這些孩子,都對我們說了什麼?

“我覺得我們不是中了病毒,而是開始有了自己的感受。“一個12歲輟學的女孩說。

“我覺得這裏挺好,雖然物質條件差一點,但是精神感受上好很多。“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着我,你們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

這是對失敗家庭教育的控訴。

孩子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第2張

初二的澤清說,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讓媽媽燒碗麪,媽媽卻不情願下牀……

這是他媽媽不愛他嗎?

當然不,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

愛啊,無論怎麼樣都在那裏,與生俱來,可是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怎麼樣去愛。

孩子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第3張

我們常常自以爲愛孩子,以爲自己是對的。

有時就算自己覺得不對,也會馬上找一堆藉口來爲自己辯解。

到最後又是孩子的問題,自己沒問題。

做律師要拿律師資格證,開車必須要有駕照,做老師也要考取教師資格證,但是,爲人父母不用拿證,我們就這麼直接做了,而且要做一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他們能感受到。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在專訪裏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

兒子出生時,她的事業也正處於上升期,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並不少。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親自操刀下廚,精心準備着兩個兒子的一日三餐,並陪着他們一起吃飯。

她認爲這非常重要,因爲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在穿衣吃飯這些瑣碎日常的小事裏,孩子能感受到的愛往往最深刻。

孩子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第4張

3、很多人,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人生強行嫁接在了孩子的身上。

如果把我們比作樹的話。

每個孩子應該是一棵獨立的樹。

它有它自己的根和枝葉。

它是獨立的存在,感受四季變化,風霜雨露。

但很多父母卻把孩子當作自己身上的嫁接。

以期待孩子能長得更茂盛。

以爲這是愛,是付出。

實際上既找不到自己,也讓孩子失去真正成長的機會。

如果習慣了父母的嫁接。

習慣了被包辦、被安排。

那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而且這種愛往往讓孩子覺得反感。

我有一個親戚,他幾乎每次跟人聊天,必聊孩子教育。

經常說“誰誰誰家裏的孩子成績怎麼樣,然後跟自己兒子比較一番。”

“誰家裏的兒子考上了公務員,真不錯啊。”然後意味深長地望着兒子。

我曾有一次在醫院跟親戚爲這事發火。

當時他兒子因爲糾紛被人誤傷,在等進CT室掃描時,他習慣性地又跟我們扯掰誰家的孩子怎麼樣。

當時他兒子坐在輪椅上因爲失血而臉色煞白。

他沒有安靜地去守護,也沒有去細心問候。

而在那說一個鄰居家兒子研究生畢業,最近去縣裏當差了,一說起來如滔滔江水。

他總是喜歡在自己兒子面前說這些例子,希望激發兒子的鬥志。

但那天顯然不適合。

我當時就大身跟他說:“不要說這些了,去好好照顧你的兒子,他剛剛從死亡線回來。”

其實他很愛很愛兒子,只是愛的方式出了問題。

他爲了兒子省吃儉用,幾乎到了自虐的地步。

爲了把錢留着給兒子上培訓班,讀好學校。

他一年到頭不置辦新衣,也沒有任何的娛樂。

總是在工地上不停地做事,閒的時候就喝點啤酒跟人說“兒子的故事”。

然後夢想着有一天兒子的成就能讓自己的夢想成真。

而這個孩子早就變得沉默寡言,不跟這老父又任何交流。

他跟我說:“最受不了爸爸拿別人跟自己比,而他自己又是那個樣子,總希望我能有出息,所以我不管做什麼,他都說不要做,讀書要緊。其實我壓力很大,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長大後,你能養他一輩子嗎? 第5張

4、我們太多的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夠,而是付出得太多了。

爲了孩子有出息,所以自己放棄了娛樂和休閒,省吃儉用。

什麼都自己包乾了。

所以10多歲的孩子不曾下過廚房幫忙淘米洗菜。

常常一個人在書房,要麼看書,要麼偷偷玩手機。

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就安心。

其實孩子一直希望去自己嘗試做點感興趣的事。

他們通過付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被人需要的感覺。

而不僅僅是一架冷冰冰的讀書機器。

每個人都希望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小小的孩子也是。

兒子最喜歡我叫他小主人了。

他說自己是小主人,有自己的房間,就要做一部分家務活。

所以每次大掃除,我們家洗手間的地板磚都是他來刷洗,然後我再幫他加強一下。

樓下的快遞只要我告訴他,馬上就一起去拿。

家裏地板上的紙屑,只要他發現就會清理好。

我做飯的時候,他會幫我擇菜。

老人說我對他太嚴格了。

我說他自己喜歡這樣。

因爲這樣做,能看到他大大的滿足感。

因爲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也感受到了我對他的讚許和需求。

這種感覺是很美好的,能幫我們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很多媽媽問怎麼喚起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去動手做,實現自己的價值,當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做好了一件事。

而且得到了認同,就會有一種滿足感。

而父母要做的不是包辦,而是放手,給孩子機會。

如果父母只給孩子提供經濟來源,高昂的教育支出。

而沒有提供引導和教育,沒有真正的尊重和愛。

結果大多是悲劇收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