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本文已影響1.14W人 

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會在自己的世界天馬行空,他們也有很多問題,父母要注意引導,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那些自以爲是的聰明,你可曾也對孩子做過?

教女兒畫Q版漫畫這事,我一直不能釋懷。當時以爲那是在孩子繪畫,後來才知道那是在剝奪孩子畫的能力。

女兒兩歲多愛畫橢圓,她說是氣球,還愛畫點點點,她說是螞蟻。每次畫完就把畫筆遞給我,讓我畫,每次我都畫Q版人物,今天小妹妹,明天小哥哥,一邊畫還一邊告訴她,這是眼睛這是嘴巴這是鼻子。

從那以後,女兒不再畫氣球螞蟻了,她開始畫Q版的人頭。雖然畫的歪斜,但我知道,大圓代表腦袋,裏面的小圓代表眼睛和嘴巴。

家人看過女兒的作品後很是雀躍,但我看着女兒的畫很焦急,也很後悔,當初真不應該教孩子畫人型。

畫橢圓點點點,纔是她這個年齡筆下該有的圖形啊。

在我正爲自己愚蠢的繪畫啓蒙懊惱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女兒爬在桌子上,聚精會神的揮動着畫筆,我欣喜若狂的跑過去,原來她是在臨摹!

這種臨摹就像小時候,我們用複寫紙,用薄薄的紙蒙在圖形上,然後依葫蘆畫瓢。

我連忙追問女兒,是誰告訴你這麼畫的?

女兒邊畫邊回答說:“是奶奶教我的。”

聽完女兒的話,我像只憤怒的獅子狂奔至奶奶的房間,向奶奶質問道:“媽,別這麼教孩子畫畫,她會失去想象力的!”

奶奶詫異的看着我說:“不這麼畫,她畫不出來。”

我努力的想用有限的知識解釋爲什麼,可涌到喉嚨邊的話還是嚥下去了。

是的,我沒資格質問奶奶,我曾經也這麼無知的教過孩子繪畫。

如果這種繪畫方式,會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作力扼殺掉,我纔是第一個“兇手”。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01

如果按照美國這位媽媽的做法,我可能會被告上法庭。

1968年美國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內華達州有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媽媽聽後非常吃驚,問她是怎麼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母親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驚,竟是說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象力。

因爲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及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她識讀了“O”後,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訴狀遞上去之後,幼兒園的老師們都認爲這位母親大概是瘋了,一些家長也感到此舉有點莫名其妙。

3個月後,此案在內華達州州立法院開庭,最後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幼兒園敗訴,因爲陪審團的23名成員都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這位母親說:

“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去旅行,在一家公園裏見過兩隻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隻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裏,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裏。當時我非常不解,那裏的管理人員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他們的解釋是,剪去一邊翅膀的天鵝無法保持身體的平衡,飛起後就會掉下來,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裏。

而在小水塘裏的天鵝,雖然沒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因沒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會老實地呆在水塘裏。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於東方人的聰明和智慧。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今天,我爲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爲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幼兒園的一隻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隻翅膀,一隻幻想的翅膀,他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26個字母的小水塘。”

這個故事讓我很內疚。

女兒就像水塘裏的天鵝,被媽媽和奶奶剪去了幻想的翅膀,老老實實的呆在那片只有“標準畫法”的小水塘裏。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第2張

02

好在醒悟有時。

孩子的想象力不侷限於繪畫,或許我還有翻盤的機會,想到這點,似乎心裏又不那麼懊惱了。

想象力還有什麼?我需要尋找更多的可能。

蒙臺梭利教室的觀察結果,讓我想到了女兒其他方面想象力的表現:

比如模擬現實。女兒喜歡玩“假扮”遊戲,類似過家家。她曾拿起一個玩具,放在耳邊說:“喂,媽媽嗎?”“你在哪?”“拜拜,我要去玩了。”自娛自樂的遊戲中滲透着幻想的影子。

比如聯想。女兒還喜歡把東西比喻成另外一件東西。她蹲完廁所,會指着便盆裏的便便說:“我拉了一條蛇”“我拉了一隻大烏龜”,雖然不那麼優雅,這也暗藏着她想象的能力。

比如通感。與過家家有些相似,女兒看到繪本書裏的草莓,會低頭假裝去聞:“酸酸的草莓”“香甜美味的草莓”。

據說孩子1歲時想象力、創造力高達96%。女兒16%的繪畫想象力被我破壞了,生活中的其他,我只想竭盡所能的保護好它們,讓剩下的80%,能發揮到極致。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第3張

在摸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方法可尋:

別太聰明

聰明反被聰明。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成人,就像剛過去的聖誕節,孩子不知道耶穌是誰,他們只記得聖誕老人的美好。

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問:“世界上真的會有聖誕老人嗎?”

“聰明”的回答是:沒有。

“裝糊塗”的回答是:有。

聰明的回答,會讓孩子失去童心和憧憬。裝糊塗的回答,會讓孩子對聖誕節有所期待。

不知道在哪裏看到過一個場景,小女孩和媽媽走着走着,突然指着雲朵說:“媽媽,我想吃天上的棉花糖。”孩子媽媽笑着說:“傻孩子,那是雲朵。”

孩子當然知道聖誕老人是假的、雲朵不能吃。他們仍然明知故問,是他們還存有一份童心和幻想。

太陽爲什麼不可以是藍色,月亮爲什麼不可以是粉色,在童話裏,這些都存在。孩子的童年應該是五彩斑斕的,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將“標準”答案告訴他們,那麼我們並不是在教育,是扼殺教育。

教育的意義,並不是把我們幾十年鑑定過的真理,直接披在孩子身上。教育的意義是啓發孩子更多的可能。太陽是黃色月亮是白色,這些顯而易見的答案,孩子會在成長中自然知曉。

然而想象力卻會在孩子的成長中,漸漸減少。

在童年時代的孩子,父母糊塗一點,笨一點,孩子纔會更聰明。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第4張

開闊孩子的視野

想象力來源於過往的所見所聞,孩子天馬行空,也必須具備一定幻想的素材。如果孩子從未見過大海、蝸牛、城堡...孩子幻想的腦袋裏就不會出現這些素材。

孩子的想象力不是憑空捏造,他只會在遇見過的物體裏,通過想象加工變形,最終得出新的物體。

想讓孩子的想象力豐富,父母需要先往孩子的大腦中輸入新的物體。去大自然接觸水鳥魚蟲,去動物園觀看各類動物,去書本里聆聽遙遠星空...。

孩子見識過的物體,會存留在他們的大腦硬盤裏,在幻想啓動時,這些物體就會悠然而出。

適度留白

所謂留白,就是減少我們所說的,所做的。

與孩子看繪本講故事,適時的反問孩子:“猜猜接下來會怎麼樣呢?”讓孩子發揮想象力大膽的猜。

孩子猜測的結果會有些無聊,甚至荒唐。用一句常用的網絡用語釋然:“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孩子的荒唐是他幻想後的結果。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想象力的鍛鍊。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第5張

和孩子一起做“白日夢”

多問孩子如果。

如果你有一隻魔法棒,你想變出什麼?

如果貓咪會說話,你會和它說什麼?

如果你明天能長大,你想做什麼?

我記得問女兒最後一個問題時,她是這麼說:

“如果我長大了,我要自己倒水洗澡,還要和媽媽一起去工作,還要自己做甜甜圈,還要去很遠很遠的草坪…”

童言無忌卻是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樣的“白日夢”會讓孩子處於思考狀態,也是幻想的開啓。

手工活動

黏土、泥塑、摺紙、繪畫...這些都算是手工活動。

手工看似是鍛鍊孩子動手能力,實則是在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如何折,做成什麼樣,小物件如何表達?每個問題都需要啓動孩子的思考。

前段時間我和女兒比賽用紙盤做小丑魚,我用百度搜出一堆圖案,對照着做。女兒則坐在一邊自己搗鼓,我們兩互不打擾的做了30分鐘。結果,我的小丑魚很標準,女兒的小丑魚卻變成了大鯊魚。

我問她:“你是怎麼想到的?”

她說:“媽媽,這是生氣時候的小丑魚,它生氣了嘴巴就變大了,牙齒也露出來了,然後就變成大鯊魚啦。”

對於女兒這個創作作品,我非常雀躍,這纔是孩子發揮想象力的結果啊。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第6張

03

哲學家狄德羅說過:“想象,這是特質。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爲詩人,也不能成爲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爲人”。

馬雲在一堂演講上呼籲: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爲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

這兩年BAT的大佬們都在談智能化,這是未來發展的風向,以後越來越多的流水線與重複性質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未來,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是人機共存。

教育部副局長杜佔元在12月16日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上發表的演講中,對於“如果機器能夠思考,我們需要培養孩子什麼能力”這一論題上,給出了前瞻性見解,其中一點便是創新思維。

無獨有偶,與機器比計算比數據,我們的孩子會失去生存的餘地,比創新比思維,纔是他們的出路。機器畢竟是編程所致,是刻板的,而人是鮮活懂得變通的。

養育孩子也需要順勢而行。

作爲父母,保護好孩子的想象力,比畫的像,答的對更重要。

標準的邏輯會把孩子從A帶到B,想象力能帶他們去任何地方。

包括未來的工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