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本文已影響1.33W人 

總是有媽媽抱怨孩子在家玩手機、看電視、吃零食毫無節制,不僅耽誤了很多正事,還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實在是讓人煩惱。其實做父母要反思自己,爲什麼孩子自控力差?導致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孩子的這些狀況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爲一個問題:自控力差,管不住自己,即使家長干涉和教育也沒有多大效果。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自控力差呢?難道這僅僅只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嗎?要是這樣說的話,我可要第一個替孩子叫屈了啊!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大多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孩子自控力差,家長首先要進行自我反思,自己是否一直在做一些促使孩子失去自控能力的事情呢?

1.家長自身沒有做好榜樣

家長自己的自律性是否也非常差?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毫無節制地玩手機,看電視和吃零食?如果家長長期在孩子面前隨心所欲,毫無節制,那孩子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有個朋友,自己特別沉迷於遊戲,幾乎一有時間就鑽進書房,在電腦上打得昏天暗地,每次到了飯點都是孩子來喊他吃飯,而且喊半天都沒有反應。

終於有一天,孩子趁他不在家時也跑進書房去打遊戲,而且幾乎是無師自通,也打得昏天暗地的。媽媽每次喊他吃飯他也是半天沒有反應,沒辦法只好等爸爸回來後投訴他。

當朋友批評孩子時,孩子竟然理直氣壯地頂撞:“你不也在裏面打遊戲半天不出來吃飯?爲什麼我就不可以?”嗆得朋友半天說不出話來。

所以說,作爲家長,出來混是遲早要還的。

2.孩子缺少高質量陪伴

有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內心都是豐盈而靈動的。在父母的引導和陪伴下,他們會有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和興趣愛好,所以一般是不會毫無節制地沉迷於電子產品上的,即使玩,也都會有節制的。

當孩子長期沉迷於手機和電視,那一定是他內心太孤獨太無聊了,生活中沒有比手機電視更有趣的事情吸引他,所以他只能寄情於電子產品。

當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寫得一手好字的時候,你是否知道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經常陪他去參觀名師的書畫展?並和他一起練習毛筆字,並且自己還練得一手好字呢?

當別的父母下班後在家專心陪孩子親子閱讀和玩遊戲時,你則長期出差在外,即使在家裏也是拿着手機在遊戲裏奮戰,跟孩子毫無情感交流。

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即使有交流,也是一直在找孩子的不是:

“你怎麼老是玩遊戲啊!”

“看,你又粗心了,這麼容易的題目都做錯!”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又忘記洗手了呀!”

這樣的交流讓孩子在心底離你越來越遙遠,終於什麼都不願和你溝通,只好帶着壓抑的情緒到其他地方去發泄了。

如果家長願意花心思陪伴孩子,帶孩子去郊遊,陪孩子做手工,玩遊戲,做孩子喜歡的事情,孩子就不會在虛擬的電子遊戲裏尋找安慰了。

3.處理方法不科學

信口開河後又不遵守承諾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孩子面前“信口開河”,“只要你把飯吃完了,爸爸就給你買個玩具汽車!”“只要你好好寫作業,我明天就給你買個超人!”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呢?有的家長可能一次兩次還能信守承諾,可卻被孩子緊緊地抓住了“把柄”,以後做什麼事情都要跟家長講條件。

而有些家長則純粹是說說而已,事後早就將承諾拋到腦後了,同時被拋掉的還有家長在孩子心裏的信任感,當孩子不相信你了,自然也不會聽你的了。

說教不行就嚴厲管教

既然不能提條件,那就講道理吧,“玩手機看電視會傷眼睛,零食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哦……”,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其實孩子根本沒有聽進去。

最後來點嚴厲點的吧,直接把手機和零食沒收,把有線網拔了,看孩子還能怎麼辦?孩子哭鬧,那就揍一頓,老實了吧!

結果發現他半夜躲在被窩偷偷玩手機,或者老是藉口到同學家去玩,其實是躲起來看電視了!

於是家長氣憤交加,又訓罵一頓,結果問題越來越嚴重,孩子越來越沒有自控能力,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了。

4.家長沒有擺正心態

家長自己要擺正心態,不要總是用焦慮的心態把孩子的問題無限放大。

手機、電視和零食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要一看到孩子今天玩手機時間長了一點就開始焦慮,擔心他會越玩越沉迷,擔心眼睛近視,然後喋喋不休地“嘮叨”孩子。

其實孩子本來是想玩完這一局就結束的,結果被家長這麼一焦慮,索性再玩幾局;本來想看完這一集電視就去吃飯的,結果家長一嘮叨,孩子索性再看幾集;

本來想吃完這包薯片就不吃了的,因爲吃多了確實不舒服,結果家長一訓斥,索性再多吃點,剛好晚飯也不用吃了……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家長的消極情緒(焦慮)會傳染給孩子(把問題嚴重化),會把你所有的擔心都變成事實。

所以家長要把積極情緒傳給孩子。

“哦,馬上要吃飯了,你看完這一集就會過來吃飯的吧。”

“這一週的零食快被你吃完了,要等到下週纔會再買的哦。”

“喲,遊戲打得這麼激烈啊!打完這一局你就去睡覺吧。”

看似輕描淡寫,但由於孩子沒有受到焦慮情緒的影響,他的行爲便會往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看完這一點我就過來吃飯!”

“零食快沒了,我要少吃一點。”

“等我打完這一局就睡覺去。”

如果孩子的行爲沒有往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也請不要焦慮,把你的眼光收回到自己身上,快樂地去做自己的事,暫時“忘記”孩子。

等他結束後再“提醒”他,把你們一起約好的規則再說一遍,然後該“罰”的就正常“罰”。

總之,爲人父母,其實就是要修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也就是要做一個佛系人:夠強大,夠包容。

5.規則沒有立好

規則一詞是針對三歲以上孩子而言的,三歲以下的孩子還無法理解規則的意義,這時候跟孩子講規則就是對牛彈琴,而強行立規則則會扼殺孩子的天性,甚至延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立規則時千萬不要搞專制,不能由家長一個人說了算,要和孩子共同商討,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樣規則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裏。

規則內容也不能只針對孩子一個人執行,全家人一起遵守會更有說服力。

比如玩手機和看電視,全家人規定在某個時間點以後都不可以玩,這樣孩子就不會感覺規則是爲他一個人制定的,就不會有牴觸情緒。

把約定好的規則寫在卡片上,貼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並由孩子來親自監督和執行。

規則有獎有罰,並要嚴格持續地堅持和執行,千萬要能因爲孩子哭鬧而破壞。要言出必行,這樣孩子纔會有反省,才能在試錯中提高自控力。

6.對孩子管得太細

孩子天生是愛自由的,如果管得太細,孩子做任何事家長都要干擾,孩子要麼會奮起反抗,要麼就壓抑自己,最終導致出心理問題。

安全和道德是制定規則的底線,孩子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有安全隱患的行爲需要家長阻止,超越道德底線的行爲則需要及時阻止。

比如孩子要到馬路上去玩,那家長就要告訴他馬路上的危險,不能在馬路上玩;當孩子在朋友家想要隨意翻櫃子裏的東西時,也要溫柔而堅定地制止:這裏不是我們的家,這樣不可以。但是記得千萬不要用訓斥的語氣與孩子解釋。

因爲訓斥會讓孩子感覺受到了心理攻擊,爲了填補內心產生的內疚感,他會無意識地爲自己的行爲找各種理由,甚至將問題發展得更嚴重,這樣他的心裏纔會好過一點。

這就是爲什麼你越罵孩子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的原因。另外,孩子經常不會因爲你說一次他就能記住,他有可能同樣的“錯誤”要犯很多次,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了。

只要孩子沒有超越安全和道德底線,他的行爲沒有影響傷害到別人,都應該給他足夠的自由。

孩子跑得太快擔心他摔跤,趕緊跑過去制止;孩子不願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孩子,覺得她太自私,又過去說教;孩子今天想穿裙子擔心她着涼,非要逼着她穿褲子,她哭鬧又覺得她太不懂事……

家長如果總是在小事情上和孩子過不去,最後孩子要麼被教育得非常懂事,但卻毫無主見,事事都順從於別人,要麼那孩子會變得特別叛逆,事事都和家長對着幹,毫無自控能力。

束縛太多的孩子,都是沒能好好地做自己,所以纔會迷茫無措。

7.家庭氛圍不和諧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爸爸媽媽愛孩子。很多家庭養育孩子都是以媽媽爲中心,如果媽媽狀態不好,可能是家庭氛圍不夠和諧導致。

比如爸爸長期缺位,或者爸爸沒能理解和尊重媽媽,然後媽媽自己也需要反思與爸爸的相處模式。在養育孩子時是否大包大攬,同時又對爸爸多有抱怨?

還有一種家庭模式也是最爲複雜而常見的,那就是三代同堂式家庭,家裏有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

如果家庭成員育兒觀念不一致而導致家庭氛圍不和諧,那麼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所以就更需要爸爸媽媽有足夠的智慧去化解了。

最後,總結以上各點會發現,只要給夠孩子正確的愛與自由,他就一定不會沒有自控能力。相反,他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同時又很自律的孩子。

如果不是,那就對照一下,看看你中了幾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