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本文已影響2.52W人 

我們初步瞭解了情緒,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遊戲、場景來幫助孩子認識情緒。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調節情緒。我們先來看生活中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的一件事。

像跳繩這樣的事情,對大人來說,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孩子,要是處理不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

第一,他會覺得老師不信任我,不相信我在家裏跳繩的結果。

第二,認爲老師說話不算話,說好家長簽字確認回來就給禮物的,但沒有給。

第三,對老師產生質疑,按照老師昨天的要求我已經做到了,但是今天要求又變了。如果這樣的話,我是不是以後也可以隨便破壞規則?

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社會上的一切都向我們傾斜,好運也不可能永遠擁抱自己。孩子不可避免會受到委屈、會遇到不公平的事,作爲父母該怎麼做呢?

跳繩跳出的事

果媽是這樣幫助果果調節情緒的:

【共情】

看到果果放學回來不太高興,果媽詢問原因,並馬上擁抱了果果,讓果果感受到媽媽的重視和理解。

【情緒覺察】

果媽鼓勵果果說出自己的感受,果果覺得難過、生氣,還覺得不公平,這其實是一種對自我情緒的覺察。果果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種宣泄,這個過程可以讓果果的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緩。

【情緒歸因】

果媽問果果對這件事的看法,引導果果對這件事進行歸因。果果覺得不公平,認爲老師應該在制定規則時說得更清楚,後來果果覺得自己也有錯等等,這些其實是果果產生情緒的原因。

【調整行爲】

果媽給果果假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老師呢?如果你得到禮物呢?”果果回答的時候,情緒已經調整過來,行爲上也發生了改變。

我們再來回顧這個過程,其實果媽一直在幫助果果梳理情緒,並不斷引導他進行換位思考,“你是老師怎麼辦?你拿到禮物怎麼辦?”讓果果試着站在別人角度,學會理解他人。

這個過程中,果果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試着說服自己接受和理解。開始他覺得老師不公平,後來他想到“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也只有一次,平時考的再好也沒用啊”,所以他覺得也是公平的。最後在總結這件事時,果果認爲“以後要努力,不能存僥倖心理”。

相信果果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他更知道如何調整自己、如何理解他人。

三步培養孩子情緒調節能力

第一步,情緒覺察。

要善於體察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變化。重要的是覺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感覺,以及身體的感覺。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馬上幫孩子識別這種情緒,並與他共情,讓他感到被理解、被重視,這樣可以鍛鍊孩子對情緒的快速反應,久而久之,孩子纔會養成情緒覺察的習慣。

第二步,情緒歸因。

情緒歸因,是指對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行認知解釋的一種情緒理解策略,通俗地說就是明白自己爲什麼有情緒(比如生氣)。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產生了情緒。其次需要讓孩子明確情緒產生的原因。瞭解情緒的來龍去脈,分清哪些是別人的原因,哪些是自己的原因,這樣情緒纔可能緩解。

第三步,表達情緒,做出改變。

有的孩子一生氣就大喊大叫,有的不高興就摔東西,有的孩子甚至撞自己的頭。這都是表情情緒的一種方式。在經過情緒覺察、情緒歸因之後,就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合理的情緒表達方式,並做出行爲上的改變。

比如等待的時候特別着急,可以表達等待的焦慮和擔心:“再這樣等下去,我心臟都受不了啦!”

成長無小事

果果在跳繩這件事上遇到了小小的“挫折”,在果媽的引導下,站在不同角度看這件事,從難過、生氣的情緒中走出來,學會了理解老師,還能振奮起來,繼續努力,這是一種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

其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跳繩這樣值得父母關注的小事,當孩子受了委屈,首要的是讓孩子把委屈說出來,把積蓄的情緒發泄出來。

怎麼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如果不說,或者是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這就可能造成孩子長期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家長如果不細心,忽略孩子的情緒,那麼這種委屈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對孩子以後健康人格造成影響。

成長沒有小事,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孩子的情感世界並沒有成人那麼豐富,喜怒哀樂往往都寫在臉上,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的情緒不對勁,就要及時瞭解,耐心傾聽,做好疏導。

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遭遇挫折、失敗,所以從小培養這種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自我調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考多少分,拿多少個獎,孩子的心理陽光、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只要家長善於啓發、鼓勵孩子,長期堅持,就會幫他們形成一種健康良好的自我調節習慣。

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在情緒調節方面也是如此。所以在幫助孩子進行情緒調節之前,父母應該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情緒調節和管理。

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緒調節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情緒指導型,一種是情緒消除性。

情緒指導型父母,會調節孩子的情緒,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看作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並指導孩子如何有效的應對情緒。這樣的父母往往自身也是優秀的情緒管理者。

情緒消除型父母害怕看到孩子的消極情緒,更多的是想終結孩子的情緒,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這樣的父母往往自身情緒管理不佳。

當孩子一次次挑戰父母的耐心,也是在挑戰父母的情緒調節能力。你能應對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