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道路上永遠有你

本文已影響4.51K人 

迷途子女令人擔心  現在,孩子的成長速度太快了,連字母還沒有學全,就能說出大人的話來。他們的青春期也越來越早,一旦進入青春期,家長再也不要指望他們能和家人呆在一

成長的道路上永遠有你
迷途子女令人擔心
  現在,孩子的成長速度太快了,連字母還沒有學全,就能說出大人的話來。他們的青春期也越來越早,一旦進入青春期,家長再也不要指望他們能和家人呆在一起。他們腦子裏想的全是如何召集夥伴出去玩。那以後,家長還沒來得及問他們將來的打算,他們就可能已經自作主張地參加了一個培訓項目,再以後就會幹上某個時髦的工作,如公關、IT和傳媒,掙的錢可能比老爸、老媽做夢看到的都多。但是,誰能指責他們呢?畢竟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

  可是,還有一些年輕人的例子與衆不同,這也許是例外,但太多的例外就開始讓人擔心了。比如,我認識這樣一家人,19歲的兒子想在假期裏旅遊一次,他的父母就爲他制定了計劃並敦促他按計劃執行。但是,他不僅不感謝父母的幫助,反而對他們意見越來越反感,直到最後同父母大吵一場,揚長而去。當晚,他既沒有回家,也沒有打電話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

  父母用了3天時間才找到酒氣熏天的他。開始他拒絕說出自己都幹了什麼,後來他承認自己曾試圖割腕自殺,被人及時送到醫院。

  這家的大兒子也令父母感到頭痛。他已經從大學輟學,現住在家裏,靠幹臨時工賺點零花錢,生活漫無目的 ,連制定兩個星期的計劃也很難。他的母親說:“我知道他已經迷路了,我想幫助他。但是,我以往的經驗告訴我,他不會聽我的。如果我說多了,就好像是逼他。”

  這位可憐的母親得不到理解,她的鄰居以爲一定是她做了什麼不好的事,孩子們纔會這樣。

  她唯一的知音是另一位有同樣經歷的母親。這位母親的女兒也整天無所事事。後來她居然找到一份工作,但很快就被解僱了。她總是想入非非,一會兒想當作家,一會兒想當醫生,但現在她在海灘附近的一個酒吧裏當招待。在家裏,她每天要睡到下午3點,屋裏到處都是髒衣服和髒盤子。

  孤獨無助假裝成熟

  這只是故事的一方面。在我工作的大學裏,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聰明、有禮貌、有上進心,但是他們也充滿了對自身的懷疑和自卑情緒,他們對未來感到恐懼。他們中的一些人感到壓抑,甚至有自殺的想法。除非他們畢業後能找到在金融業或電腦業的時髦工作,否則他們必須從收入較低的工作幹起,這會使他們感到失落,感到痛苦,卻沒有制定一個新計劃的勇氣,因爲他們喪失了太多的信心。

  通常,他們總是自己承受這些失落和心理危機,因爲他們不想讓父母擔心。他們知道,父母想讓他們成爲電視上宣傳的那些有爲青年。他們也想讓自己成爲那樣的 人,因此內心的掙扎被虛假的成熟掩蓋起來。

  社會心理學家泰裏·阿普特認爲這是不折不扣的虛假成熟。她寫了一本名爲《虛假的成熟:父母如何幫助青少年進入成年》的書。她認爲,這種假裝出來的成熟對年輕人是極爲有害的。在一個家庭仍然控制子女行爲並一直和子女保持密切聯繫的社會中,強調“孩子應該學會用自己的腳走路”是可取的。但是,現在的家庭控制正在變弱。孩子一旦離開家就要靠自己。並不是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一到18歲就變得成熟起來,而是老師和僱主造成這樣的局面。大學不再要求學生必須受到家長的監護,僱主也認爲沒有必要像對待學徒工那樣對待他們。

  在失去成年人指導的情況下,年齡在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無疑十分依賴他們的朋友。但是,朋友的作用無法取代父母的指導。因爲朋友的意見總是難以統一,而且他們可能會令人失望,朋友還可能搬到其它城市或換工作。阿普特認爲,這也是“友人網”紅火的原因。她說,這個網使大家覺得雖然身處天南地北,但朋友們彷彿仍在身邊,我們犯過的錯誤,在這裏都會得到原諒。

  心理壓力急需紓解

  但在現實生活中,朋友們來來去去,僱主也不想了解僱員的想法,父母又不能時刻在身邊,年輕人陷入困境時得不到及時支持。阿普特認爲,年輕人自殺率上升同他們日益加劇的孤獨感、吃飯的不規律、酒精攝取過多以及毒品的使用都有關係。  

  據英國精神健康基金會調查,英國年輕人自殺已經成爲這個年齡段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男性。過去20年來,15歲到25歲的男性自殺率上升了85%。精神健康基金會認爲,實際的增長率可能比政府公佈的要高。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萊文森認爲,一半以上的年輕人在18歲到25歲期間都會遇到重大挫折。而通常這些困難在父母看來並不是什麼嚴重問題。這些挫折包括失戀、被解僱或突然發現自己選錯了專業等等。但是,年輕人必須自己承受這些問題造成的痛苦。即使他們能渡過難關,自信心也會受到很大打擊。阿普特認爲,經過這樣的打擊後,多數年輕人不知道如何再恢復自信。

  進入大學後,很多學生和學校當局都認爲沒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生活上的指導。學生們自由進行活動、飲食和睡眠也隨心所欲,同時還要應付更多的課程學習。

  一旦離開學校,他們的第一個工作可能並不是他30歲時要乾的工作。如果年輕人在某些領域掙到的錢很多,而且提升很快,對他們的思想指導就被忽略。通常他們的工作壓力都很大:僱主想利用 年輕人的上進心和他們的不安全感多多爲公司出力。

  這些無聲的沒有必要的壓力甚至會給那些看來做得不錯的年輕人造成心理負擔。阿普特說,美國最近對600名年齡在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進行了追蹤調查,其中28%的人已經縮小了個人計劃的規模,有50%的人認爲自己可能永遠無法達到目標。有1/4的人認爲自己感到壓抑,1/3的人承認有自殺傾向,有1/3以上的人認爲自己21歲時的能力比17歲時低。

  父母親情不可或缺

  在父母和孩子們看來,如果進入成年還和父母一起住就是失敗的象徵。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22歲到24歲的青年中,10個人中有6個人與父母住一起。但是,這難道有什麼不好嗎?大部分年輕人是有理由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他們剛開始工作,還沒有足夠的錢過獨立生活。但大部分年輕人一旦有能力獨立都儘可能搬出去。他們並不是長不大的孩子,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已經盡力了。

  阿普特的書就是讓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知道,進入成年的子女和父母一起住也是正常的。阿普特爲讀者提供了幾個美國青年的例子。卡洛斯是他們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他父母對此感到非常驕傲。他們相信卡洛斯不需要他們的幫助也能做得很好。他父親爲了看到兒子常常到校園附近遠遠看他,但是卡洛斯並不知道。當父母得知卡洛斯經常酗酒並因此失去獎學金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他們和卡洛斯缺乏交流,所以沒能及時瞭解他的動向。

  克麗斯塔的情況和卡洛斯類似。她一直是班上的尖子,在高中的各種比賽中也名列前茅。當她考上東部一所著名的大學時,她發現自己很難在一羣高才生中表現突出,感到很沮喪。當她鼓起勇氣尋求支持時,她母親卻感到非常好笑。

  格雷格是一個校報的編輯,他感到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得到提升,於是開始借酒澆愁。埃瑪倒是很快得到提升,於是開始供酒澆愁。埃瑪倒是很快得到了公司重用,但是她感到部下和她非常疏遠,而且壓力很大,於是開始尋求毒品的刺激。

  阿普特在書中指出,同年輕人保特良好關係並不難。家長不必每天都呆在他們身邊,也不必在他們“跌倒”時總是扶他們起來。但是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在他們失業時,給他們一個住的地方,給他們一點信心。有時,他們只需要父母在電子郵件中寫一些家裏的瑣碎事情,這樣他們會感到自己仍然屬於這個家。

  阿普特認爲,父母應該把幫助子女度過成年期的最初階段當成自己的責任。儘管孩子們有時雄心勃勃,但他們仍然需要父母的幫助。雖然他們有時會對父母的嘮叨不屑一顧,但是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真心認爲他們是獨一無二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