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90%的父母知道,就是做不到

本文已影響5.98K人 

前幾天,好友琴吐槽:怎麼我家的孩子和小雅家孩子相比,就顯得落後呢?

琴孩子三歲半,認知、行爲、溝通完全符合此年齡階段,小晴家的孩子和她孩子同年同月。

昨天一起溜孩子,小雅家的孩子不管是情緒管理,還是語言溝通,都比琴家的孩子略勝一籌。

兩個媽媽引導孩子的方式,讓我備受啓發。

小雅是那種懂得示弱,把問題交給孩子處理的媽媽,而琴恰恰相反,是竭盡所能幫孩子解決問題的媽媽。

比如孩子玩模擬生活實際的碰碰車——有紅路燈、拐道、直行、人行道。

車子啓動,小雅的孩子,有些挫敗的說:媽媽,我不會。

小雅蹲下身,雙手搭在孩子肩上,很誠懇的說:寶貝,媽媽也不會,想玩就得你自己試試。不過媽媽可以站在你身後,要是玩得不開心,我們就不玩了。

孩子默默的踩下油門,在左右的碰撞中,每探索到一點點技巧,小雅都會很真摯的爲孩子加油,鼓勵着孩子進行更多的嘗試。

遊戲結束,小雅爭取孩子的意見,加玩一次,第二次,孩子完全掌握了開車技能。

反觀琴這邊,剛開始也讓孩子嘗試,當孩子着急得像她求助,琴選擇坐上車幫助孩子。

同樣年紀的孩子,媽媽養育方式不同,孩子的成長就不同。玩遊戲,小雅的孩子學會了遊戲要領,而琴的孩子只是多了一些感受。

怎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90%的父母知道,就是做不到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時,父母應該更多的反觀自己,有沒有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還有就是在孩子嘗試的過程當中,有沒有耐心給孩子多一些鼓勵。

很多孩子的起跑線,輸在父母不放手讓孩子做更多的嘗試上。

身爲父母,遇到最尷尬的事是:同樣的養兒育女,別人家的孩子總比自己家的孩子略勝一籌,或者同樣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別家人養出多金男、孝順女,自己養出窩囊廢、白眼狼。

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瞭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來進行的。

懂得放手讓孩子探索世界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提供更高的起跑線。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魯索,在自己十歲的時候,一心想成爲歌手。

但是遇到的啓蒙老師說:你唱不好的,沒那個嗓子,你的聲音難聽得就像風在敲打百葉窗。

恩里科·卡魯索的母親,一個窮苦的農婦,知道這件事以後,並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支持。她摟着他,安慰他說:你一定可以唱得更好,並且她已經感受到了他的進步。

當時爲了攢下音樂課的學費,這位母親,大冬天都捨不得給自己買一雙新鞋。

後來,卡魯索的歌唱成就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古往今來,無與倫比。在歌劇史上,能夠把角色飾唱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聲情並茂、生動感人的,卡魯索是第一個。

怎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90%的父母知道,就是做不到 第2張

養育孩子,不要每逢看見孩子受了一點點委屈,就去哀憐他們,或讓他們自己去憐憫自己。

父母應該盡力幫助他們,安慰他們,孩子的真正成長,就在你對待孩子的方式裏。

鼓勵孩子去嘗試,去犯錯,纔是成功人生的必修課。

楊瀾說:我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

有一次我在餐桌上問她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種教育方式的差異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顯而易見。

大部分選擇憐憫或是包辦過多的家庭,孩子心理會在這種環境中變得脆弱。他們遭受一點點輕微的傷害都承擔不了,沉浸於受傷的部分,自己站不起來。

巴爾扎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而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往往有一個鼓勵自己嘗試新事物的父母。父母接受孩子失敗,但不接受孩子不去嘗試。

怎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90%的父母知道,就是做不到 第3張

國內最大的社區平臺家長幫聯合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發布《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指出:

當孩子從幼兒園步入中小學,家長對孩子生活問題的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從47%上升到70%;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馬虎……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程方平教授說:“生活自理能力差已成當下中國孩子的短板。”

生活都不能自理,還談什麼起跑線?

孩子不慎跌倒,父母也不應該大呼小叫,否則即便孩子摔得不重,也會哇哇大哭起來;父母沉着冷靜,鼓勵孩子站起來,孩子就會學會主動克服困難的能力。

父母並不需要有萬貫家財,不需要有滿腹詩書,但應該有對孩子自我成長的起碼嚮往和敬畏。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和人類所具備的潛能相比,我們仍處於矇昧之中。人類的身心力量只有極小部分得到了發揮。廣而言之,人類個體遠未達到極限。人類囿於自身習慣,從未將與生俱來的諸多能力發揮到極致

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瞭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來進行的。

許多父母總是不忘唸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他們不能放下自己強烈的操控欲、保護欲,讓自己去享受自己成長的樂趣。

跟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參加各種名目繁多的培訓班,給孩子定下最遠大的目標,壓榨完孩子最後的自由時間,憑藉流於表面的教育投資,把孩子託舉得更高更遠。

結果恰如電視一小女孩所說:“大人都說不想讓我們輸在起跑線上,但是補習班反而會讓我們還沒跑就累倒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