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半夜發燒需要吃藥嗎

本文已影響6.64K人 

寶寶半夜發燒怎麼辦?家長護理要走心!寶寶半夜發燒應該怎樣護理?需不需要去醫院?如何讓寶寶儘快好受一些?別急,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番。


寶寶半夜發燒怎麼辦?家長護理要走心!寶寶半夜發燒應該怎樣護理?需不需要去醫院?如何讓寶寶儘快好受一些?別急,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番。

寶寶半夜發燒需要吃藥嗎

首先家長們應該明確一點:寶寶發燒其實是身體在對抗疾病的一種反應,並非絕對是一件壞事,因此不必太過慌亂。


寶寶半夜發燒需要吃藥嗎 第2張

那麼,寶寶總愛半夜發燒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寶寶身體有什麼缺陷?事實上與白天相比,夜間寶寶發熱的概率本來就要高出許多,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1.氣溫因素

尤其是在秋冬季節,晝夜溫差相對比較大,晚上比較寒冷。這時候寶寶自然更易着涼,更容易引發上呼吸道的感染,從而導致身體發熱的機率增加。

2.免疫因素

寶寶在入睡過程中,機體的免疫功能也會相應降低,更容易被疾病找上門,由疾病引起的發熱概率也就更高了。

3.神經系統因素

在夜裏,寶寶們的植物神經變得更加興奮,而植物神經影響着呼吸、消化、新陳代謝等諸多生理功能,如果興奮過度很容易加重寶寶的病情。

4.大腦因素

事實上,有的寶寶在白天就已經有發熱症狀了,但由於此時大腦還比較興奮,寶寶在症狀上表現得可能並不明顯。但晚上大腦處於休息之中後,諸如發熱等不適現象就“原形畢露”了。

5.飲水因素

寶寶需要的睡眠時間比較長,在入睡之後就沒法通過喝水的方式攝入足夠的水分了。水分不足的情況下,難免會加劇發熱情況。

6.空氣因素

夜晚爲了防止寶寶們着涼,家長們往往會將門窗緊閉,在加上過於乾燥等原因,很容易導致病菌濃度變高,增加寶寶的患病概率,從而導致發熱。

寶寶半夜發燒怎麼辦?很多家長見寶寶發燒,第一反應就是立即送醫。那麼這樣做是不是最佳應對方式呢?


寶寶半夜發燒需要吃藥嗎 第3張

其實,一般來說由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持續時間在3天左右。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密切關注寶寶的體溫和狀態,如果寶寶無精神狀態不佳、嘔吐、腹瀉、頭痛等表現,家長可以試着先自行做一些降溫處理。當寶寶體溫低於38.5℃時,可以優先採用物理降溫方式;當寶寶體溫高於38.5℃時,可以在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給寶寶服用一些退熱藥物。

當寶寶出現下面這些情況時,家長們就不要光憑自行處理了,趕緊將寶寶送醫吧:

★ 寶寶夜間出現嚴重的持續性高熱,體溫超過了39℃,在進行物理&藥物降溫後體溫仍居高不下;

★ 寶寶食慾不振、精神狀態不佳,變得非常煩躁,哭鬧不止,甚至抓耳撓腮無比痛苦;

★ 寶寶在發熱的同時,還伴隨有出疹、頭痛、嘔吐、腹瀉、腹痛、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狀。

見到醫生後,家長要保持冷靜,詳細述說寶寶的病情經歷。下面這幾個問題尤其要明確,最好提前就做好記錄:

◆ 寶寶的年紀、病史

◆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發燒的

◆ 寶寶發燒的過程(附帶體溫記錄)

◆ 家長採取過哪些應對措施

◆ 寶寶除了發燒還有哪些異常表現

寶寶半夜發燒怎麼辦?如果情況還比較穩定,家長們除了送醫,還可以採用一些科學的護理姿勢,讓寶寶變得好受些。


寶寶半夜發燒需要吃藥嗎 第4張

1.適當調節房內溫度

家有1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通過室溫調節幫助寶寶體溫緩慢下降。家長可以用空調讓室內溫度保持在26℃左右,然後把寶寶的衣物敞開來,讓其皮膚充分接觸室內空氣。需注意的是,如果此時寶寶出現畏寒、打冷顫等現象,就要停止採用此法了。

2.保持房內空氣流通

房內空氣不流通會導致病菌聚積,一旦達到相應的濃度,反而會加重寶寶的病情。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保持房內空氣流通,必要的時候可以配合空氣淨化器、加溼器等設備。

3.褪去不必要的衣物

很多家長對待發燒的寶寶,往往採用捂熱的方式。但事實上,這樣並不利於寶寶身體充分散熱。家長可以摸一摸寶寶的四肢和手腳,如發現是溫熱狀態,且身體有汗沁出,則說明寶寶此時需要散熱,可以酌情減衣了。

4.嘗試進行物理降溫

當然,家長們也可以採用一些物理降溫方法。

● 溫水擦浴: 家長可以取溫水和柔軟的毛巾,毛巾沾溼溫水後,擦拭寶寶的身體各處,幫助寶寶皮膚血管擴張,助力散熱。

● 溫水溼敷: 家長也可以將毛巾浸潤於溫水中之後取出,根據寶寶的額頭面積疊好毛巾,放置於寶寶的額頭處進行溼敷。

● 多喝溫水: 寶寶在發燒過程中,身體很容易缺水。家長可以讓寶寶多喝一些水溫,不僅有利於補充寶寶身體缺失的水分,還能幫助寶寶發汗排尿,帶走體內熱氣。

● 退熱貼: 退熱貼是個不錯的降溫工具,原理是讓膠狀物中的水分汽化,達到幫助寶寶散熱的目的。

5.謹慎使用退熱藥物

當寶寶溫度超過了38.5℃,家長們就有必要採用一些退熱藥物了。但是由於寶寶們發育還不成熟,體質也比較脆弱,家長們一方面要注意選取兒童專用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藥品的劑量和對症性,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