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什麼會挑食

本文已影響1.75W人 

寶寶在添加輔食後,會多了一項毛病,那就是挑食。其實挑食每個人都會有,只是輕重的問題。那麼孩子爲什麼會挑食?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爲什麼會挑食

挑食,一直以來被中國的父母認爲的壞習慣,也是一件令萬千父母頭疼的一件事。自己小時候,會因爲挑食被父母罵,當自己爲人父爲人母的時候,也開始這樣要求孩子。

一旦遭遇孩子的反抗力量,父母便會想盡辦法,也要逼着孩子把這些東西吃下去。如,不吃就長不高、會營養不良等等。

可是,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解決辦法。從長遠來看,能夠解決孩子不挑食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父母如何處理孩子挑食這件事,處理的就是對的嗎?孩子適當的挑食真的就不能忍受嗎?

其實,不管是哪一代父母,都對孩子挑食這件事過度關注了。父母總是會要求孩子一定要吃某種食物,這些做法只是在解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父母們以爲的“挑食”,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

動不動拿營養不良來忽悠孩子吃某種食物其實是不對的,因爲在如今物質豐富的環境下,我們見到的那些營養不良的孩子,其致病原因大多都是身體的消化、吸收系統出現了問題。而不是因爲挑食。

這裏就有個問題了,人們爲什麼會挑食?

和愛玩一樣,挑食其實也是人們的天性。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說,在發現火之前,人們還是吃生的食物。漸漸的就發現,這些食物並不是那麼的可口。於是,在發現火之後,人們開始吃熟食,再之後,變換食物烹調方法,使用不同的調味料。

在這個不斷地嘗試的過程,人們逐漸地去發現哪些東西不能吃(有毒),哪些東西能吃,能吃的東西怎麼處理更好吃等。經過漫長的演變,人們的餐桌上纔會產生這麼豐富的食物。

當然,雖然人們對吃的食物有一些共性。但是,每個人吃東西也會有一些差異。比如,有些人吃小龍蝦就過敏,這些現象在人羣中也是相當普遍。

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現象,當你去餐館點餐的時候,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不要蔥薑蒜、不要香菜等,這也就意味着這位顧客不愛吃這些調味料,也就被意味着“挑食”。於是就產生了“我們不一樣”。

據相關研究,如果父母不愛吃某種食物的時候,相關的基因也會遺傳給孩子,因此,孩子不愛吃某些食物也是被基因“所累”。這事還真怪不得孩子。

如果父母不愛吃香菜,其“香菜基因”在孩子身上完全表達,那孩子就也不愛吃。反之,如果“香菜基因”在孩子身上表達成隱性,孩子特別愛吃香菜,但孩子對於香菜的興趣也就很一般。

人們是否喜愛香菜,其實只是遺傳影響食物偏好的一例,此外還有很多的食物的喜好受到基因的影響。比如,對於肉類、瓜果、蔬菜、甜品的喜愛與否,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基因決定的。

當然除了先天的基因影響,孩子挑食與否,還離不開後天環境的塑造。一般來說,0-6歲的孩子或者在家或者在幼兒園,他們還沒有獨自選擇食物的權力,因此,孩子喜歡或者討厭一種食物,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或者幼兒園的影響。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飲食習慣是大人們的映射,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南京市1100餘名3至6歲的兒童,孩子和其監護人同樣挑食比例達到了20%。而正常飲食組,監護人和孩子同時挑食的比例僅有10%。大人不愛吃雞蛋和牛奶,其子女大概率同樣不喜歡。

0-6歲的孩子還處於認識世界的階段,因此,孩子會把父母作爲自己學習、生活的榜樣。孩子從最初的模仿,到逐漸地把這些喜好形成一種習慣。父母不吃某種食物,孩子也就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孩子可能就會覺得這種食物不好吃。

當然,你能養成今天的飲食習慣,其實和你的消化系統有很大關係。

衆所周知,人們的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轉時離不開腸道菌羣的,

由於食物消化吸收中需要腸道細菌的參與,所以說細菌是消化吸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腸道細菌沒有建立好,食物當然就不能很好消化而被吸收,這樣在人體內自然就會引起過敏反應。

有益菌的增加就是使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羣逐漸恢復健康,它可以通過刺激腸道細胞間的樹枝狀細胞、抗原遞呈細胞等免疫細胞促進腸道成熟,與此同時又刺激了全身免疫系統的成熟。這個過程正好可以抵抗導致過敏出現的途徑。

長期比較固定的的飲食習慣,讓每個人的腸道都有了比較穩定的生態。於是這也就間接解釋了,有些人“千杯不醉”,因爲愛喝酒或者海量的人在長期的飲酒過程中,體內已經產生了用來分解酒精的酶。而沒有喝酒習慣的人,沒喝幾杯就醉的不成樣子了。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微生物羣落並不是被動接受人體攝入的養分,而是會向腸道釋放信號分子,通過迷走神經,影響大腦的食物選擇決策,進而讓人類吃下它需要的食物。

於是,你每天想吃什麼,不想吃什麼,腸道菌落其實是有很大影響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從幼時就被塑造。小時候和父母吃一鍋飯,往往形成了相似的腸道菌羣,進而形成了相近的口味。所以,如果你的父母討厭海鮮,那你也很可能加入抗議海鮮的隊伍中。

挑食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

孩子的成長史,其實就是和挑食行爲的鬥爭史。蒙臺梭利曾經就表示,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吃下多元的食物。可是,歲月變遷,這麼多年過去了,網上諮詢孩子挑食怎麼辦的問題,比比皆是。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挑食現象是非常普遍的。2012年,深圳市的10138名學前兒童中,58.4%的人有挑食行爲。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研究者聯合發現有82.4%的兒童存在挑食問題。

當然,說起挑食的危害,學術界其實早有定論。挑食兒童體重不達標的風險是不挑食兒童的2倍,城市中有5%~6%、農村有10%~12%的兒童因之出現體重不增。

除此之外,挑食是導致兒童患上嚴重疾病的重要因素。營養性缺鐵貧血是中國兒童保健重點防治的“小兒四病”之一。而對4~6歲兒童的貧血狀況調查分析發現,挑食是兒童貧血的原因之一。

這些研究的數據確實是比較駭人聽聞,但是很多家長是過分解讀了這項報告。家長們往往認爲不吃某種食物就是挑食,挑食就會發育不良,甚至患病。

其實,不必過度擔心挑食。因爲即使給你多種菜品去選擇,你也不可能把每樣菜都吃,因爲你的食量是固定的。自助餐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會面臨多種食物,但是你真正吃進肚子裏的也只是你最喜歡吃的而已。

其實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營養大師,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本身想吃的東西本身就在滿足自身的身體需求。

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的飲食就會趨於平衡,自動維持營養均衡。有個患有佝僂病的小孩子靠一直喝富含維生素D的鱈魚油,痊癒後再沒復發。僅有3%的兒童是重度挑食者——只能接受幾種食物。只要沒到這個程度,所謂的挑食並不能直接導致營養不良。

所以,不要看到孩子不吃某種食物,就把他定性成挑食兒童。因爲作爲雜食性動物,人的食譜太廣了。比如說,不吃雞蛋確實會減少蛋白質的攝入,但吃肉和豆類,同樣能補足人體的蛋白質需求。就算偶有某種元素缺乏,也能吃點微量元素片補回來。

怎樣培養不挑食兒童?

儘管大多數時候挑食並不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危機,但是讓孩子養成不挑食的習慣還是非常值得的。

本身世界就是多樣化的,所以,在孩子年少的時候,能接觸到的東西越多,對以後的世界觀的養成是非常有好處的。

孩子在幼兒時期,接觸到的食物種類越多,越能促進他對世界的認知感。

研究發現,進食行爲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蔬菜鮮脆、辛烈、清苦的諸多滋味,與幼兒形成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有着密切的關聯。而拒絕蔬菜的幼兒常常有拒絕接受周圍環境的傾向。就衝幫助孩子養成良好性格,父母也要幫助孩子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一個不挑食兒童呢?

父母要儘可能的豐富食物類別,在幼兒時期,時常的更換種類,如這一餐提供西紅柿、下一餐可以提供黃瓜等。讓孩子建立對瓜果蔬菜的認知感。

一項研究中,嬰兒一開始只能吃三十克蔬菜,但吃了五到十次後,他們熟悉了蔬菜的味道,單次攝入量足足翻了一倍。

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較少挑食,原因就在於父母有條件穩定提供多元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喜歡蘋果,父母能買到十種替代的水果,總有一種能讓孩子意識到水果的美味。吃的次數多了,孩子自然不再排斥水果。

父母不但要樹立不挑食的好榜樣,而且要爲孩子灌輸正確的飲食觀念。很多幼兒不喜歡吃山藥,原因竟然是“山藥中有‘藥’,我不喜歡吃藥”。一位一線幼兒教師解決挑食問題的祕方就是:“給孩子們開展健康教育課程,讓他們認識到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健康功效,吃了可以長得更高、更漂亮”。

然後,想讓孩子不挑食,就要尊重他們的特性。學齡前,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坐下來半個小時吃飯,遠不如跑出去四處尋索有吸引力。當不得不坐下來進餐時,孩子們也會把吃飯變成一場探險——用手把玩食物。但在不少家長眼中,這種正常的做法無疑於不好好吃飯,萬萬要不得,便厲聲喝止。

事實上,打斷這種做法,直接影響到了孩子接受食物的過程。用手觸摸,與食物做遊戲,是幼兒熟悉並增加食物攝入的必經之路。

正因此,採用互動式遊戲讓孩子減少挑食行爲成了醫師心儀的療法。家長們同樣可以用做遊戲來鼓勵孩子不挑食。

最後,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們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做的菜對幼兒來說太難吃了。對孩子來說,美味的健康食物應該符合以下標準:少調料、輕口味,宜蒸、煮、燉,忌炸、烤、煎。

同時,苦味和酸味是美食殿堂中不可或缺的風味。但相比成年人,兒童缺乏對這兩種味道的鑑賞經驗,很難容忍,更不用說提起興趣。

要是做到這些,孩子還有不喜歡吃的食物,那就隨他們去吧。畢竟,九成大人都存在挑食現象,也沒見他們爲了健康,要求自己多吃水果蔬菜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