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看醫生記住這5個祕密,絕對能讓孩子少受罪

本文已影響1.88W人 

小孩子生病,如何陪伴、護理,尤其是如何順利讓孩子吃藥,往往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帶孩子看醫生記住這5個祕密,絕對能讓孩子少受罪

《怎麼讓孩子乖乖吃藥》

一位媽媽的講述就讓人哭笑不得:

寶寶13個月,每次生病吃藥,全家人都折騰的人仰馬翻。最開始是試圖耐心勸,他自然是不肯配合的。然後,老人把藥放在了孩子最喜愛的水杯裏給孩子喝,幾次下來,孩子連水都不喝了。後來又把藥放奶瓶裏,結果孩子一見奶瓶就要哭。最後不得已,強制把藥灌下去的。

做霧化的時候,爲了能讓孩子吸點藥,我們總是趁孩子睡熟了,悄悄打開霧化器,對着孩子口鼻處。即便是這樣,孩子也總是被莫名的噪音驚醒。結果又是一通折騰,弄得大人孩子都睡不好……

類似的情景,不知在多少家庭上演過。下面我們要分享的,是這中間需要調整的一些技巧,或者心理層面的細節。

帶孩子看醫生記住這5個祕密,絕對能讓孩子少受罪

看病、吃藥永遠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粗暴的動作比藥更令孩子恐懼

我知道,有媽媽會爲了弄清楚孩子爲何抗拒吃藥,特意去嘗孩子的藥。不少兒童用藥雖然不好吃,但算不上苦,反倒是有一點甜。

那爲什麼孩子還會抗拒呢?

原來,是我們忽略了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

當我們小心翼翼地用各種哄騙的方式給孩子喂藥,孩子會感覺到“這是要做什麼?”“這件事不太安全”“他們爲什麼跟平常不一樣?”等種種焦慮不安的感受。

大人緊張的神情,還找來爸爸幫忙壓手壓腳的態勢,會讓孩子感到非常恐懼,卻又無能爲力,自己渺小又不被尊重。

其實,讓孩子感到恐懼和抗拒的不是藥本身,而是父母或欺騙或粗暴的對待方式。

▌不如對孩子說實話

很多家長喜歡用“一點都不苦”來騙孩子喝藥,結果一口下去,孩子就知道自己被騙了,原來這藥是非常苦的。

即便下次的藥真的不苦,孩子也不願再相信父母的話。更嚴重的“後遺症”就是,孩子會因爲經常被騙而對父母失去信任,或者也習慣於用騙去處理問題。

欺騙並不能改變藥是不是苦的事實,倒不如實事求是的告訴孩子,這個藥會有多苦(有點苦、比較苦),提前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隨後再鼓勵、誘導孩子吃藥。

如果藥真的很苦,也可以在藥裏適當加點糖,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這個加糖的過程。他的心裏會覺得“嗯,加糖了,不苦了”。

有時孩子越是怕苦、擔心藥苦,喝起來就會越覺得它苦得難以接受。

就如同打針。父母如果騙孩子“一點兒也不疼”。那麼只會加重孩子受傷的心理。

相反,你告訴孩子:“會有一點疼,就像……”,孩子反倒會有一個心理準備和適應的過程。

帶孩子看醫生記住這5個祕密,絕對能讓孩子少受罪 第2張

糖果可以作爲吃藥後的小獎勵

▌鼓勵和獎勵並行

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父母可以簡單告知孩子爲什麼打針、吃藥,作用是什麼等。

可以給孩子講個小故事,小勇士與病魔做鬥爭。再告訴孩子生病就是身體裏的細菌士兵和抗病毒士兵在打架,要想讓自己的士兵打敗病毒士兵就一定要吃藥。

當然,還可以結合獎勵。比如,當生病的小孩願意配合治療,大人要毫不吝嗇地給予他鼓勵,比如說:“寶寶真勇敢,可以……”

讓他知道,配合治療是件很光榮的事情,並可給他一些小小的獎勵,給他喜歡吃的糖或餅乾之類,讓孩子從心理上消除對看病的恐懼。

▌請醫生開不苦的藥

聽起來這似乎是個不太合情理的要求,但現在有很多專門爲小朋友研發的藥物,比如治小兒感冒的沖劑很多就是帶各種水果味的感冒沖劑,孩子喝起來香香甜甜就像在喝果汁一樣。

孩子感冒生病了,看病時,可以讓孩子自己跟醫生說:“我會配合看病,請給我開一些不太苦的藥。”

這樣做,一來,孩子會更加配合看病、治療的過程,因爲做爲回報,醫生會給開一些不太苦的藥;二來,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以及開口和陌生人說話的膽量;最重要的是,解決了藥難喂的問題。

如此做法,還適用於驗血、打針等治療過程。

帶孩子看醫生記住這5個祕密,絕對能讓孩子少受罪 第3張

看牙時,也可以用此方法,孩子會主動配合

▌你是孩子最好的藥

很多時候,孩子的疾病,不是吃藥就能好的,更需要呵護到孩子的心靈。

最常見的就是,很多寶寶已上幼兒園就會又哭又鬧,發燒、拉肚子,去醫院檢查,任何指標卻都很正常,不去幼兒園,燒就退了。這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疾病。

缺乏積極關注和高質量的陪伴、環境變化過大過快、父母的關係問題、特殊階段(斷奶、入園、分牀分房、媽媽生二胎等),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因性疾病,表現爲發燒、肚子痛、溼疹、過敏、胃腸炎等症狀。

還有一些病症,比如胃潰瘍、神經性嘔吐、支氣管哮喘等,也可能是因爲心理因素造成的,需要爸媽們注意。

所以,孩子生病了,在排除掉器質性疾病的原因後,更該關注到孩子的身心需求,關注身體病態表徵背後的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病還須心藥醫,能治好孩子心因性疾病的醫生只有父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