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詩詞集錦】元宵節的習俗

本文已影響1.21W人 

元宵節的詩詞集錦

1.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3.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4. 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蔣捷《女冠子·元夕》

5.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6. 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7.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8.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周端臣《木蘭花慢·送人之官九華》

9.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0.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11.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12.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13.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14.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元宵節的詩詞集錦】元宵節的習俗

15.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16. 錦裏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7. 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18. 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19. 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20.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李商隱《觀燈樂行》

21.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2.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23.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24. 袨服華妝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元好問《京都元夕》

25.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26.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劉辰翁《永遇樂·璧月初晴》

27.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詞》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爲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的詩詞集錦】元宵節的習俗 第2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