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孩子分享?別再折磨孩子了!

本文已影響1.14W人 

◆ ◆ ◆

孩子不願意分享≠自私

01

我是家中老大,困爸又是獨生子女,婚後不久便生下困困,困困自然成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衆星捧月的“寶貝”,兩家老人爭着要帶孩子,更是比着給孩子買吃的用的,可謂是寵愛有加。

還記得困困小的時候,最喜歡吃櫻桃,媽媽一直教育困困吃東西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困困也願意這樣做,每次買來櫻桃,都先想着爺爺奶奶,可是分給爺爺時,爺爺總是說:“爺爺不愛吃,寶寶吃。”分給奶奶時,奶奶也這樣說。久而久之困困認爲櫻桃是她的專屬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先吃了,她就不開心了,有時候甚至發起脾氣來。

所以有一段時間爺爺奶奶便給困困貼上了“自私“、”霸道“的標籤,搞得全家人都很困惑,困困怎麼成了這個樣子?

強迫孩子分享?別再折磨孩子了!

02

有一次和朋友一家聚餐,她的女兒兩歲多,手裏拿着一袋小零食,正津津有味的吃着,朋友見困困的到來,緊忙說:快把吃的分給姐姐一些。話音剛落,朋友見女兒不行動,便強行從孩子手中拿走一些零食放在了困困手裏,朋友女兒馬上嚎啕大哭起來。 困困見狀,拿出自己的電話手錶給妹妹玩,妹妹反而哭得更厲害了,一直唸叨着:好吃的是我的。朋友噼裏啪啦講了一堆有關“分享”的道理,她的女兒依舊不肯停下來,一直哭,連手裏的零食都丟掉了地上。 看得出那時候朋友很尷尬,口中唸叨着:這孩子一直是老人帶的,很自私的,吃獨食的,不肯分享給別人的。

朋友的行爲,讓我莫名的憂傷,強迫孩子分享真的好嗎?

事後,我便查閱了相關書籍,瞭解到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產生物權意思,“我的”和“你的”分的很清楚,“我的東西你不能碰”。這並不是孩子自私(自私是在利益衝突時選擇滿足自己犧牲他人),而是兒童通過佔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來區分“自我”與“他人”,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他才感受到了“我”的存在,這是兒童自我的誕生標誌。

◆ ◆ ◆

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

1分享是不斷練習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利用身邊的事情鍛鍊孩子,例如:買來好吃的東西,告訴孩子要先分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而這時候家長即便不愛吃,也要接受孩子的分享物,讓孩子感受到分享東西給別人,帶給別人的快樂,及傳遞給自己的快樂。現在回想困困爺爺奶奶一切東西都以困困爲先的做法,無形中讓孩子擁有的樂於分享的能力退化了。

另外,我們可以再生活中以身作則,讓孩子利用他天生的模仿能力學習如何分享。身教大於言傳,只要父母樂於分享,孩子也會樂於分享的。

2不強迫孩子分享。

當孩子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時,強迫孩子分享等於告訴他,你也可以強行獲取別人的東西。

孩子在被強迫的過程中並不能學會分享的道理,反而感受到保護不了自己的東西的恐慌與痛苦。

只有當一個孩子體驗到“這個東西是我的”的感覺時,即我可以決定它到底給不給別人,給誰不給誰,當他知道他可以自我做主,真正體會到“擁有”的感覺,“擁有”之後纔是“分享”。

因此,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能夠學會“別人的東西不能動”、“我可以決定我的東西給誰”、“我給的東西別人可以不接受”,就足夠了。

3多鼓勵孩子。

當孩子把他的東西分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一面滿心歡喜的接受孩子的分享物,一面給予孩子表揚“媽媽很喜歡你分享給我的東西,你真是一個樂於分享的孩子”。

當孩子把他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的時候,你可以提醒他“阿姨剛纔對你說了什麼”,當他很自豪地回答“阿姨說我是好孩子”,他又一次被鼓勵了。

與孩子共同體驗分享帶來的喜悅。每一次孩子勇於做出分享的舉動,都不要吝惜利用你的動作、表情、眼神等身體語言來多方位地由衷地表達你對他的讚賞,這樣孩子就會一直被鼓勵和由此帶來的快樂包圍着,那麼孩子的行爲也就會被加倍地強化了。

困媽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源於家庭的影響,所以不僅僅是去教育孩子學會分享,我們大人在任何時候,也都要做到以身作則,別教育孩子和自己的行爲不符合;所以我經常和困奶奶溝通,家裏來客人了,都要將家裏的好吃好用的熱情地分享出來,可不能顯得小氣;我也會讓困困經常邀請朋友同學來家裏玩,然後準備一些玩具或者繪本或者小食讓她和朋友們分享!

PS:不僅僅小孩子,我們大人也是一樣要學會去分享;先給予了,然後你就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那麼如果因爲你天生喜歡分享的性格,你會遇到很多喜歡幫助你或者願意分享自己經歷的人;做事先做人,這個很重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