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侵頻發,如何讓孩子逃離魔爪?

本文已影響2.5W人 

2017年4月,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自家臥室上吊自殺。在林奕含離世後不久,林父母發表聲明,聲稱此前林奕含發表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樂園》,女主角——13歲的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最終發瘋的故事,正是女兒的親身經歷,而林奕含也因此患上抑鬱症。

大衆惋惜林奕含的逝去,並開始了對性侵的口誅筆伐,與此同時,兒童保護的呼聲愈發強烈,人們渴望用科學的性教育來扼制性侵的腳步,使兒童受到有效的保護。

據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女童保護”項目發佈的數據報告,在2013-2014年被公開報道年齡的343名兒童性侵害受害者中,年齡在8到14歲的有293人,佔總量的85.42%。兒童性侵害在3至9年級兒童中發生的比例如此之高,讓預防兒童性侵害變得格外緊迫。

據《“女童保護”2016年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件433起,受害人約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女童遭性侵人數爲719人,佔92.42%。68.63%的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過防性侵教育;21.44%的家長認爲性侵害離孩子很遙遠,30.32%的家長不確定兒童性侵害是否會發生在身邊。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他們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顯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性”這個字,父母往往對孩子難以啓齒,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性無知,從而間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兒童性侵頻發,如何讓孩子逃離魔爪?

對於兒童防性侵教育,我們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第一,告訴孩子:與人交往要做到“親密而有邊界”

一位女性,在25年的成長經歷中曾被性侵犯3次。第一次是她6歲的時候,被鄰居家的伯伯性侵犯,當時她年齡小,不太敢講,默默忍受了。第二次是她8歲的時候,被班裏的男老師性侵犯,第三次是她13歲的時候,又被當時的任課老師侵犯了。

經過訪談,得知女孩子的父親很少在她的生活中出現,父親的缺位導致她十分渴望父愛,同時也導致她沒有機會去學習怎樣與男人相處,怎樣與男人保持一個合適的親密而有邊界的關係。

這種成長環境,導致了她6歲的時候去鄰居家找小朋友玩,看到鄰居家的門虛掩着,她就推門進去了,恰好鄰居家的伯伯在換衣服,然後她沒有走開,就站在那裏看,這個時候伯伯很慌張,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是當他見到小女孩沒有離開,一直盯着自己的身體看,他就臨時起意侵犯了這個女孩子。

在這個女孩子8歲的時候,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她被叫到老師辦公室,當老師輔導作業時候,她挨老師特別近,後來老師漸漸認爲可以抱一抱她,摟一摟她,這個女孩子也沒有反對,最後就造成了被男老師性侵犯的不幸。

這個女孩子並不知道和不同人的親密邊界在哪裏?和不同關係的人,到底要親密到什麼程度?因爲交往邊界不清,就造成了女孩子對男人的接近沒有表示反對,造成了被性侵犯3次的悲劇。

因此,我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需要藉助繪本和漫畫故事,告訴孩子與人交往要做到“親密而有邊界”。此處的邊界主要指“身體邊界”。“身體邊界”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孩子需要知道什麼是“被侵犯”。

而實際生活中,其實很多孩子,遭遇性侵犯的時候,他們當時的感覺是並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更不知道怎麼處理了。

身體是有主權的,孩子有權利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隨時都可以去歡迎或者去拒絕來自外界對ta身體的碰觸和接近。家長要教孩子如何發展自己的身體邊界。

兒童性侵頻發,如何讓孩子逃離魔爪? 第2張

這8種人,如果孩子不喜歡就可以拒絕抱抱。

1.剛剛認識的親戚,孩子可以選擇不抱抱。

2.爸爸媽媽的朋友,孩子不熟悉的話可以不擁抱。

3.孩子自己的朋友,不願意的話可以不抱抱。

4.哪怕是親愛的爺爺奶奶,小孩子不想抱就可以不抱。

5.就算是兄弟姐妹,也可以選擇不抱。

6.就算是遇見了最喜歡的米奇偶人,也可以拒絕和他擁抱。

7.無論你是誰,孩子都有權拒絕身體接觸。

8.包括你,親愛的媽媽——在我不想身體接觸時,請尊重我的想法。

第二,告訴孩子:不要隨意暴露隱私部位

告訴小孩子“游泳衣遮住的部位就是隱私部位, 這些隱私部位是人性深處最隱祕的關於獨立、自尊的部位,不能隨便暴露,也不能隨便給別人看和摸,別人想看想模時要學會說No”。

兒童性侵頻發,如何讓孩子逃離魔爪? 第3張

我們家長需要注意做到以下3點:

1.家長進入孩子房間要敲門,孩子進入家長房間也要敲門。

2.孩子在上廁所或者洗澡時,家長不能隨意闖入。家長上廁所或者洗澡時,記得關上門。

3.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換衣服,不要經常穿着緊身的內衣褲在孩子面前晃悠。

第三,告訴孩子:時刻跟他人保持合適的距離

人類學家霍爾認爲“人際距離”可區分爲

親密距離(0-0.5米),通常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人或戀人之間,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刺激。

個人距離(0.45-1.2米),一般是用於朋友之間,此時,人們說話溫柔,可以感知大量的體語信息。

社會距離(1.2-3.5米),用於具有公開關係而不是私人關係的個體之間,如上下級關係、顧客與售貨員之間、醫生與病人之間等。

公衆距離(3.5-7.5米),用於進行正式交往的個體之間或陌生人之間,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衆所保持的距離,最遠距離在7.5米以外。

跟他人保持合適的身體距離,是孩子保護自我的合理方式,因爲孩子還比較柔弱,如果跟壞人間隔距離太短,不夠時間逃離。

身體的安全距離教育要從小做起,家長要告訴孩子: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有人刻意靠近搭訕時,要保持警惕;去到一個陌生環境,先看看門在哪裏?和陌生人談事情時,儘量在自己熟悉的公共場所;如果一定要在單獨的私密空間裏頭,一定要把門打開,同時坐在門邊上;如果男人一定要關門,找個藉口(上廁所)趕快逃離。

最後,給家長一個小貼士: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家長要告訴孩子:

1.不要獨自到偏僻的地方,如無人管理的公廁等;

2.避免黑夜單獨外出,如有特殊情況要家長來接;

3.參加活動或者見什麼人儘量跟同學一起;

4.上學、放學或者外出時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繫,儘量要結伴而行;

5.不單獨和異性呆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裏,即使是異性老師;

6.不要輕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飲料和食物;

性要做,更要說——兒童防性侵教育,家長首當其衝,責無旁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