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壞習慣,你家孩子有嗎?

本文已影響2.16W人 

餐桌上的壞習慣,你家孩子有嗎?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體現在一日三餐的飯桌上。你知道中國式餐桌教育錯在哪?下面看看這些餐桌細節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就差距。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從餐桌上的表現,可以看一個人的教養和見過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價競拍"和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可見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確讓人受益匪淺。對於吃飯這件事,中國人一向很看重。中國家庭的廚房是永遠忙碌的,很多家長考慮注重孩子孩子的營養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點,卻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孩子的心理、習慣、價值觀乃至處事方式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餐桌上的壞習慣,你家有嗎?

1. 別讓孩子擁有餐桌壓力

統計顯示,大約三成中國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就算即使有時間和孩子同桌吃飯,“親子吃飯時間”往往也變成了“家長訓話時間”。一到吃飯時間便開始詢問孩子成績、檢查功課、同班比較,弄得孩子愁眉苦臉、哭哭啼啼,使晚餐籠罩在一種不愉快的緊張氣氛中。

把吃飯時間變成嚴肅的教育課堂,長久以往會造成孩子的“餐桌壓力”;讓孩子厭惡吃飯,厭惡與家長溝通。不僅如此,“餐桌訓話”還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 吃飯時別看電視或玩手機

一位小學校長說:“我注意到這幾年來孩子的變化,他們談話的詞彙非常缺乏。我想是因爲他們花太多時間在電視機面前,而很少與父母交談的緣故。”

觀察今天的很多家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的時間常受到各種“外力”的干擾:工作忙、看電視、各自玩手機等等,使得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但其實吃飯時間是加強親子溝通的最佳時間,孩子也會有很多事情想與爸爸媽媽分享;孩子們可以從和家人的交談中學習說話的技巧,開闊眼界。

餐桌上的壞習慣,你家孩子有嗎?

3. 別忽視餐桌教養

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覽無餘。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現象:家長帶小孩出門吃飯,席間小孩子一直沒消停,沒吃幾口就到處亂跑,扒着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自己碗裏放了一堆菜沒吃完。可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着跟周圍的人聊天,誇孩子成績好、長得高。這些缺乏餐桌教養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中國家庭的餐桌上,發生的最多的一幕就是不停地給孩子夾菜,甚至分配任務。從嬰兒時代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兒時代的滿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歲,還在求着孩子打着孩子吃,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吃一口是一口。然而孩子卻鮮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煩。

良好用餐禮儀,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難看的“吃相”,卻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孩子長大後的硬傷。

餐桌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1.在餐桌上鼓勵孩子

一家人準備吃飯時,身心往往比較放鬆,對桌上的美食充滿了期待。如果媽媽能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進餐氛圍,就等於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溝通的橋樑。無論如何不要使談話落入批評指責,讓孩子放心表達他們的感覺,並適當給予積極反饋,藉機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孩子說今天回答問題的時候被老師表揚了,爸爸可以馬上拿出幾個高腳杯,全家“以水代酒”舉杯慶祝一下,並對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揚。

2. 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

飯前讓孩子去分發筷子、勺子,飯後讓孩子幫忙撤盤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家人之前要互相分擔,誰都沒權利隨便要求別人伺候自己!

吃飯的時候自覺放下手機,關掉電視。讓孩子試着主持飯桌上的家庭會議,比如在假期來臨時,一起計劃家庭活動。父母可以從網絡上、別人的談話裏、電視電影及街坊鄰里發生的事上找到合適的話題,鼓勵孩子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當孩子的想法跟你背道而馳或者頂撞你的時候,不要急着糾正他,可以耐心聽孩子說說原因。因爲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培養一個聽話的乖孩子更重要。

3. 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大部分美國孩子會從兩歲開始系統地學習用餐禮儀,比如吃飯不能發出聲音,刀叉不能敲盤子,就算是不小心,也會跟所有人說“對不起”。良好的進餐禮儀,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成長髮展都有莫大幫助。

所以,家長們要循序漸進,教會孩子餐桌禮儀:

主動幫長輩擺碗筷,請長輩先入座,並先給長輩盛飯——教育孩子尊敬長輩。

不許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夾菜的時候不許滿盤子亂翻,嘗過的東西不能再放回盤子裏,不要敲打碗筷或大聲喧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飯後對準備食物的人表示感謝——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