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養育細節會明顯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本文已影響2.57W人 

安全感是什麼?安全感是一種整合後的心理感覺,難以用語言界定的內在信仰。但任何個體都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我此時有沒有安全感?我在什麼情況下,我跟誰在一起更有安全感?

安全感強弱的差異表現有哪些?安全感強的個體更容易有積極正性的表現:情緒穩定、喜歡笑、大方自信、喜歡探索、堅強執着。安全感弱的個體更加負性和被動:情緒波動,易哭鬧、膽小怯懦、喜歡逃避、脆弱並容易畏懼。

安全感強弱與貧富無關。孩子的安全感,雖然也與外部環境有關,但與父母爲孩子營造的內部小環境更加密切相關。換句話說,任何家庭都可以培養出安全感很強的寶寶,同理,任何家庭也可以培養出安全感很弱的寶寶,無論貧窮與富有,單親或是雙親。

陪伴不可流於形式。雖然父母每天陪在孩子身邊,但不與孩子深入互動和交流,額有些父母工作忙碌,還會經常出差,但是他們懂得與孩子保持交流互動。兩類父母相比,那些能在實質上跟孩子有互動的父母,纔會走進孩子的內心。陪伴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聯結。

孩子的安全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荌安全感極有可能發生變化,不同的養育經歷,可能會增強或是削弱孩子的安全感。即使在同一時期,孩子跟不同的家人在一起,安全感也會有所不同。譬如有的寶寶跟姥姥在一起安全感更強,有的跟媽媽在一起更強。通常孩子依戀的對象都能給他們很強的安全感。

什麼養育細節會明顯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建立安全感不容易,但是毀掉安全感卻往往很容易。哪些養育細節會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首先,親子游戲匱乏。如果父母在養育中,只有成長的教育和叮囑,沒有遊戲的放鬆和快樂,那麼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減弱。因爲,對於孩子來說,情感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教育絕不會存於首位。教育和叮囑多是嚴肅、嚴謹,有規則的,需要孩子高度集中,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和緊張。父母跟孩子的相處,遊戲娛樂理應是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請自我檢查一下,有沒有存在以下內容:

有沒有每天必陪孩子玩的親子游戲?

遊戲當中有沒有用親子教育代替親子交流?

體能遊戲是不是多於認知遊戲?

父親的遊戲角色是否缺失?

有沒有全家一起的親子游戲?

有沒有全家一起玩沙水的遊戲經歷?

有沒有全家擁抱在一起的遊戲體驗?

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有沒有親密的舉動?

如果這些養育細節全部缺乏,那孩子的安全感自然不會很強,需要父母補充。

其次,言語刺激。雖然有的父母不會對孩子施暴,打罵孩子,但是有些言語的傷害,絲毫不亞於皮肉之苦。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從父母的言語當中獲得和失去安全感。再來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說過下面的話語

拋棄的話語,“你要是再不回家,我就把你自己扔在這裏,讓你找不着家!”你可以說,“家裏的大汽車想你了,回家吧!咱們下次再來玩!”

訓斥的發泄,“除了把家裏弄亂,你還能做什麼?就是要把媽媽氣死嗎?”

激怒寶寶的情緒,“我說了不可以就不可以,你要是再動一下我就把玩具給你扔垃圾桶裏去,再也不給你買新的!”

數落孩子的不足,“你從來不好好吃飯,也不知道洗手,一出去就跟別人打架,誰會喜歡你?”

嚇唬孩子,“快別摸了,一會兒警察叔叔要把你抓走了,再也找不到爸爸媽媽!”有時,爲了實現管理和控制,卻錯誤地使用了一些人物形象。

反語威脅孩子,“你就不聽話吧,就不停地搞破壞吧!讓老師好好管你,讓小朋友都笑話你!”

取笑孩子的弱點,“你怎麼這麼笨啊?連個球都拿不住?手怎麼那麼沒力氣啊?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

上述這些言語刺激,如果每天都存在,隨時都有可能出現,那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便會極爲不利,無論如何境地,父母都要注意跟孩子說話的內容和方式,畢竟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最後,肢體遠離。有些父母既不暴打孩子,也從不對孩子說哪聽得話,但是孩子的安全感依然不強。父母的冷漠、模式和拒絕陪伴,也會大大削減孩子的安全感。因爲孩子需要在頻繁的肢體互動和瑣碎的家庭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疼愛。最後再來確認一下,這些事情做過沒有?是否大量缺席孩子的生活與成長?

拒絕親子摟抱?

抗拒孩子的親吻?

不進行母乳餵養?

晚上不陪孩子睡覺?

懶得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從不傾聽孩子的?

不喜歡跟孩子嬉笑打鬧?

削減孩子的安全感,可以是分分鐘鐘的事情,但是想要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卻需要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耐心付出,親子之愛不是一旦建立,便會終生享有,越是高品質的親子之愛,越需要精心的呵護和及時保溫。

愛,沒有捷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