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及早發現和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我做了這件事!

本文已影響1.9W人 

近期綿媽的朋友圈不斷被各種幼兒園虐童事件刷屏,作爲一個幼兒園小妞的媽媽在憤慨與恐慌之外,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樣才能讓受害兒童的家長第一時間發現問題?

答案是:孩子上了一天幼兒園回到家,能自然而然地把一天的各種事像故事一樣說給家長聽!這樣的孩子既掌握了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又學會了自衛的本領,也就是告訴別人自己遇到麻煩了。

爲了及早發現和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我做了這件事!

孩子2、3歲時,是口頭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也是詞彙量積累的時期,孩子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描述各種事情及感想,其實就是孩子思維的過程。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就能開始養成樂於表達的習慣,父母也就能夠更安心。

我曾在媽咪jane黃靜潔《父母的格局》一書中讀到過相關的內容,揭示培養孩子“從聽到說”有多重要:

對於孩子學說話這個問題,很多媽媽很焦慮,經常能聽到媽媽問:“我的孩子不說話啊,怎麼辦啊?”“我的孩子好笨啊!人家孩子1歲已經會說話了,我的孩子就是不說。急死我了。”

其實,學說話的前提是聽,如果他聽不到,就不會模仿,也就不會講。聽是一種刺激,是一個橋樑,我們不能把手伸到孩子的腦子裏去“按摩”,也不能去幫他琢磨“哪一根線路要搭起來,然後我就會講話了”。只能讓聲音帶着信息通過耳道,“進入”孩子的腦神經,“按摩”孩子的腦神經,然後慢慢接受、消化這些信息。

第三個任務就是閱讀。閱讀是一切高級學習的基礎。閱讀識字從聽到讀,再到理解,理解完再記憶,記住之後讀出來,這才完成了一個聽讀的過程。中國人都會說中文,但不是所有人都認字,而不認識字是無法完成高級學習的,任何自我學習都必須從閱讀開始。

讓孩子每天給媽媽講一個故事

綿綿剛出生時我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新手媽媽,雖然仗着孕期閱讀了許多大部頭,各種育兒文章也看得不少,但是真開始實操,問題就一堆一堆地來了。因爲綿綿外婆和奶奶輪番過來幫忙,我自己又有些焦頭爛額,於是2歲前綿綿很多時候,都是兩位長輩幫着照顧。

然而長輩沒概念,綿媽當時也懵懵懂懂,後來某一天我突然發現,綿綿不愛跟人溝通了。

2歲的娃其實已經可以零碎說出一些句子,但是就是不怎麼願意開口,好半才能引着她說出一兩個詞。

發現這種狀態,我開始痛定思痛,而我選擇的方法,就是開始培養她“講故事”的能力。其實最開始算不上故事,可能只是某個熟悉的物品引導的句子,比如我給她拿蘋果,讓她說出蘋果,接着再引導她造句,寶寶最愛吃蘋果、奶奶在超市買蘋果、小猴子也愛吃蘋果,先完成句子的累積,才能講出大段的故事。

之後便是帶着綿綿一起看繪本,一邊看一邊把簡單的故事講給她聽,隨後會引導她把我前面讀的內容複述出來。綿綿很喜歡顏色鮮豔的畫面,每當看到繪本上有蝴蝶或是花草,都會特別開心,在挑選上我也會更注意按她的興趣來。

當我覺得她已經能簡單地開始跟隨我一起“讀”繪本時,我給她定了一個新遊戲——寶寶每天給媽媽講個故事。不限定內容,不糾結長短,可以是前一天讀的繪本,也可以是外婆帶她去公園看到的花草或是飛蟲蝴蝶,甚至有時我畫的插畫,她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象一段故事講給我聽。

我將訓練綿綿講故事的過程當成了遊戲,她能在這個遊戲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與被需要感,爸爸媽媽喜歡聽她講的故事,所以她也很樂意講給我們聽,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如今,上了幼兒園後,她也會將幼兒園裏今天開心的、不開心的事都當做故事講給我們聽;也因爲她總是頭頭是道地說着故事,還挺受小朋友們歡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