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纔不是沒出息,那是寶寶記憶力的體現!

本文已影響1.09W人 

嬰兒從4個月起就能認母親,6個月開始認生,8~12個月認生達高峯,以後逐漸減弱。多數8個月以後的嬰兒見到生人都有些拘謹或驚慌失措;有的嬰兒尤爲嚴重,見到生人就哭。父母對這樣嚴重認生的寶寶總是頭疼:“沒出息,怎麼見不得人”。

“怕生”纔不是沒出息,那是寶寶記憶力的體現!

其實認生是嬰兒發育過程的一種社會化表現,這說明嬰兒開始有了情緒的記憶,這恰恰是一種進步。

5~6個月的寶寶逐步開始有了明顯的記憶力,“認人”到“怕生”是嬰兒認識能力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變化,說明嬰兒的感知和記憶能力在發展,對親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區分。嬰兒在母親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產生了一種依戀之情,只要在母親或家人身旁就覺得安全。而生人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嬰兒就會出現焦慮甚至恐懼。

認生的程度(即對恐懼的耐受力)與嬰兒的先天素質有關。性格內向、膽子比較小的嬰兒認生較嚴重;而性格外向、樂於交往的嬰兒認生較輕。

嬰兒期的“怕生”現象一般在1歲半左右會隨着認識範圍的擴大,接觸陌生人機會增多,逐漸消除了對陌生人的恐懼,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現象。

但是,由於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歲仍然存在“怕生”的現象。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怕生”纔不是沒出息,那是寶寶記憶力的體現! 第2張

造成“怕生“現象的原因:

1、環境是很主要的因素。

現代家庭多爲小型化的3口之家,住的又是高樓獨戶,關上門就是一個小天地。獨生子女在家中多數時間僅面對自己的父母,長年累月無外人接觸,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種習慣,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定勢”,認爲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最自在,而見到陌生人則感到不安全。

2、教育不當會導致“怕生”。

有的父母怕孩子單獨外出會闖禍,而嚇唬孩子,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別人的欺侮,怕吃虧、學壞,認爲還是關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與人接觸傳染疾病,情願將孩子閉門獨處。

這些父母都是人爲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範圍和交往機會,使孩子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過着封閉式的生活,就必然會使嬰兒期自然的“怕生”現象延續到幼兒期,甚至還會影響到兒童和青年時期的個性。

父母對嬰兒認生的表現不能斥責,否則會加重他的緊張與恐懼。我們常常採用“系統脫敏”這一心理療法來克服嬰兒的膽小、認生的行爲。

具體做法是:

先由媽媽抱着讓寶寶在遠處觀望生人,然後離得近一點讓他與生人接觸,以後逐漸增加強度,鼓勵他與生人相處,慢慢地使他的焦慮或恐懼程度降低。

家裏來了陌生人不要讓他一開始就抱寶寶或親寶寶,而應在相互交談,嬰兒與他熟悉之後再親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隨着月齡增長,小兒獨立能力逐漸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認生的現象會很快好轉。

要幫助孩子克服怕生的缺點,還可以採取這些方法:

★讓孩子見多識廣。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使孩子不斷地擴大認識及交往範圍,使他在接觸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斷地增強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

★讓孩子體會與人交往的快樂,慢慢消除緊張感和不安全感。先讓孩子和比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經常和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戲;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去公園和同伴嬉戲,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