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麼好聲好氣待孩子

本文已影響2.93W人 

“你懂什麼,大人的事不要過問”,這句話裏藏着你和孩子的關係。我好聲好氣地和他講道理,他就是不聽,故意和我對着幹啊!

父母怎麼好聲好氣待孩子

從這位寶媽的敘述中,我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邊寫邊唱歌,寶媽就耐心地和孩子說:“寫作業的時候別唱歌,這會分心,作業寫不好。”孩子很不耐煩地嚷嚷着:“知道了,知道了,煩死了。”孩子的態度惹惱了寶媽,母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很友好地和孩子講道理,爲啥孩子就不聽呢?青少年與父母之間最大的障礙源於沒有交流,這種情況從孩子的幼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有些父母認爲覺得和幼兒期間的孩子交流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覺得是可笑的。

沛澤七八月大的時候,有一次我帶着他出去外,遇到一個和沛澤一樣大的孩子,這個孩子的媽媽見我和沛澤一直在說話(我告訴沛澤這是大樹,大樹的葉子是綠色的),就很疑惑地問我:“孩子這麼小聽得懂嗎?我從來不和我家孩子說話,反正聽不懂。”

一些家長認爲不需要和幼兒時期的孩子交流,只有孩子長大了,才需要和他們交流,孩子小怎麼都不懂,只要乖乖聽父母的話就好。當然了,這樣的父母也希望孩子事事都聽從自己的,處處要求他們做什麼,而不會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你爲什麼應該這樣做,說得形象一點,父母把孩子當成了橡皮泥,任意塑造。在孩子看來,這就是專制,孩子不聽話、反抗,有時就是對父母專制的反抗,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你,他們需要尊重,而不是說你講的沒有道理,或者說他們沒有聽懂你的話。

不瞭解你的孩子,就容易成爲專制的父母

不少父母非常不喜歡被人說成他很專制,他們會說:“我們怎麼專制了,我們會考慮孩子的感受,會尊重孩子啊?”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做專制父母,他們也會提醒着自己不能獨斷專權,要尊重、理解孩子,但事實上並不一定做得很好,因爲只有你充分的瞭解孩子,才能做到不專制。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家裏來了客人,爸爸媽媽正在與客人聊天,4歲的珍珍在房間裏跳來跳去,製造出各種聲響,媽媽訓斥珍珍幾次都不管用,而且尖叫聲越來越大。珍珍的父母覺得這是很丟面子的事情,只好將珍珍帶出客廳,珍珍抓着門框不撒手,直到被媽媽打了兩巴掌,才抹着眼淚離開。

案例分析:大家對以上這個場景一定不陌生,我們通常會理解爲孩子不聽話,故意找茬,讓我們在客人面前丟臉。其實不是,孩子只是不想被忽視,他覺得大人們忙自己的事情,把自己曬在一旁,冷落了自己,他很想加入大人的活動中去。此時,我們只要給孩子一些關注,比如,時不時地和他說說話,或者讓他幫忙給客人拿些水果,孩子會非常願意做的,而且他會很乖,不會鬧騰。

案例二:

6歲的小勇讀一年級,學拼音時,經常將“b和d”“p和q”寫反,媽媽已經教過他很多次了。這一次他又寫錯了,媽媽很生氣地說道:“你怎麼就記不住呢?要這樣寫。”然後媽媽在本子上給孩子工工整整地寫好,問道:“記住了嗎?”小勇眨巴着眼睛,不說話,他的媽媽感覺都要崩潰了。

案例分析:孩子總是把字或者拼音寫反,家長會認爲這是孩子不夠認真,或者是太笨了,其實不是,這是孩子對圖形和字符空間位置的辨別能力不強,這是孩子生理髮育尚且不成熟的表現。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責備孩子,而是通過直觀形象記憶法,幫助孩子去記憶,比如,讓孩子記住b的半圓在你的右手邊(寫字那個手的一邊)。

孩子犯了錯誤,我們總是責備孩子,怪他不該錯,卻沒有讓孩子徹底明白錯在了哪裏,並使孩子對父母的處理心服口服。若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即便他改正了錯誤行爲,但並沒有意識到他真的錯了,而是認爲你懲罰了他,他鬥不過你,纔不得不改正。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當你不瞭解孩子的心理髮展規律及特點時,往往就會以成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對與錯,而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專制。

家長怎麼做,孩子才願意和我們交流

和孩子平等交流是體現父母民主、不專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我們以平等的,像是與朋友談話的口氣和孩子交談,而不是訓話,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能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思想。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1.注意觀察孩子的變化

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非常瞭解,就能及時發現他們心中的祕密,如果你清楚孩子有想法,卻不與孩子交流,也不關心地去過問。萬一孩子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或者某種想法是偏激的,這種想法會伴隨孩子很長一段時間,對孩子的影響產生影響。

比如,有的孩子認爲學校安排上的副科,如歷史、地理,是沒有意義的,學不學都一個樣。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如果我們瞭解孩子的這個想法,發現他在學習這些學科時不夠認真,就應該將道理講給孩子聽,或者和孩子一起探討學習地理、歷史有什麼用,有哪些有趣的地方,那麼孩子在學習這些科目的態度就會端正多了。

2.不要總批評、訓斥孩子,挑他們的毛病

我們對孩子細緻的觀察後,才能瞭解他們行爲的目的以及情感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但是如果我們總批評、教訓他們,挑他們的毛病,他們就會認爲父母不喜歡自己,從而不願意和父母交流,關閉心門,多肯定、鼓勵孩子,孩子才願意把父母當成朋友。

3.讓孩子有權力知道父母的一些事情

之前,我非常不喜歡沛澤詢問我工作的情況,我認爲這與他無關,而且一句兩句我又和他說不清楚,所以,就不願意和他講,大多數會對他說:“我工作上的事情,你不懂,別問那麼多。“

後來,我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得知美國的孩子對父母的情況都很瞭解,尤其是對父母的工作情況,還喜歡對父母的職業發表不同意見。美國的父母甚至會把孩子帶到自己的辦公場所,讓他們去參觀,從而增加孩子對父母的瞭解。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父母做得確實不夠,想一想當孩子問你:“媽媽,你看起來很不開心,是不是和上司吵架了?“我們會怎麼回答,我們通常會說:“沒事,我很好”或者說:“小孩子,你懂什麼呀?大人的事情不要過問。”

我們隨意地將孩子的關心甩到了一邊,他們會認爲“父母怎麼樣與自己無關”,會認爲自己沒有得到尊重與信賴。可是,我們會要求孩子向父母坦白一切,哪怕孩子不想說,我們也會強迫他們說,“你跟我說一說你到底怎麼想的?”這種不平等的要求,會讓孩子關閉與你溝通的通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