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伴發熱該如何處理?

本文已影響3.03W人 

小兒腹瀉伴發熱的主要原因是病原體引起的感染中毒症狀及脫水引發的症狀表現。那麼對這種情況應採取哪些措施呢?

小兒腹瀉伴發熱該如何處理?

小兒腹瀉伴發熱的主要原因是病原體引起的感染中毒症狀及脫水引發的症狀表現。那麼對這種情況應採取哪些措施呢?

西醫 首先我們先談談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發熱。臨牀最常見的引發小兒腹瀉的病原體是病毒和細菌。若病發於5-8月份,大便呈蛋花湯樣,色較黃,有粘液,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能性大。對由此引起的腹瀉及發熱,應控制感染,臨牀可選用黃連素、慶大黴素口服,感染較重者可予頭孢菌素類藥物靜脈注射。但此類感染僅佔小兒腹瀉病的30%左右,臨證應細心鑑別,不要冒然使用抗菌素。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多發於秋、冬季,通常起病較急,大便呈水樣,患兒一般情況相對較好。對病毒導致的腹瀉伴發熱,不須使用抗菌藥物,而應通過微生態療法及思密達等控制病情,臨牀常用的微生態療法藥物有媽咪愛、培菲康等。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脫水所致發熱的處理方法。脫水是小兒腹瀉的常見症狀,發熱只是脫水時可能伴發的症狀之一,所以臨牀處理這種發熱,重點在於糾正脫水,一俟脫水糾正,發熱即隨之緩解。脫水的治療,首先應辨別脫水的程度及性質,而後選擇適當的液體口服或靜脈補充。同時臨牀還應注意預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如此,小兒方能得到儘快的康復。 最後,我們還要強調一點,小兒腹瀉時,不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發熱,若小兒體溫超過38.5℃,還應同時給予對症退熱處理,可採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的方法,小兒常用的退熱藥有阿苯片、泰諾、百服寧等。

中醫 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範疇。中醫認爲引起小兒泄瀉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內傷乳食及脾胃虛弱。而腹瀉伴發熱既可見於感受外邪致病,亦可見於內傷乳食致病。具體講,發熱可見於風寒瀉、溼熱瀉、傷食瀉,此外還可見於瀉下無度,水陰耗損所致的傷陰證。中醫中藥不僅對小兒泄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對腹瀉伴見的發熱同樣有確切療效,這裏就向大家介紹一二。 風寒瀉一般除泄瀉、發熱外,常伴腸鳴腹痛,大便色淡,鼻流清涕等症,臨證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發熱重者加用荊芥、防風之類。溼熱瀉多見於暑溼季節,除腹瀉、發熱外,常見大便色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諸症,臨牀可予葛根芩連湯加減。身熱重者加用生石膏、滑石、知母之類。傷食瀉通常除泄瀉、發熱,常見大便酸臭、腹脹納呆、噁心嘔吐等,臨牀一般予保和丸加減,兼身熱者用連翹、黃芩、黃連之類。 除上述分型外,臨牀尚可見到由於暴瀉無度,耗損陰津,陰虧內熱而見發熱者。相當於西醫所言“脫水熱”。對此型發熱,臨牀可予連梅湯加減。另可加用生葛根以退熱生津。 在中藥治療小兒泄瀉發熱的同時,臨牀尚可根據患兒情況,酌情選用針刺、推拿等方法做爲輔助治療,對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十分有益。 泄瀉發熱較重時,針刺在辨證選穴基礎上,可酌加曲池、合谷、大椎等穴;推拿時則可酌加退六腑,清大腸,清脾胃等手法。 總之,中藥及鍼灸、推拿等療法對小兒泄瀉所致發熱有確切療效,臨牀可根據患兒病情,配合西藥,適時採用相應措施,使患兒儘快康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