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鬧情緒 哄着不哭害了孩子

本文已影響2.61W人 

孩子初入園哭鬧不止,家長也跟着焦慮起來,全家人一起上陣哄着孩子不哭,給予承諾,覺得孩子不哭就是萬事大吉。殊不知孩子需要情緒的宣泄,而哭泣正式有利於身心發展的利器。

孩子入園鬧情緒 哄着不哭害了孩子

隨着開學日期的臨近,馬上就要進入到一個入園的小高峯了,孩子初入園哭鬧不止,家長也跟着焦慮起來,下面這些類型,你是不是其中一種呢?

一、主動滿足型

孩子沒有提出要求,家長就事先滿足了孩子的“無理”要求。(平時不可以,現在主動滿足),如主動給孩子買各種小零食討孩子歡心;帶孩子去本來不想去的地方,如在淘氣堡長時間的玩;以前要求孩子自己吃飯,入園後反而追着餵飯。

案例:媽媽放學來接寶寶的時候手裏提着一大袋子小食品,主動獻給孩子。

正確做法:主動與孩子聊天,在這個過程當中陪伴是最主要的,如果孩子有吃小零食的需求,適當滿足一下也無妨,但是不要主動的滿足孩子本沒有提出的要求。

二、緊問不捨型

放學了就拉着孩子的手,問這問那,“哭了沒有,有沒有人欺負你,中午吃的什麼,罰站了嗎?”孩子一天的緊張生活剛剛過去,需要心理上的放鬆,媽媽不要沒完沒了的提問,你想知道的答案可以更多的與帶班老師溝通。

孩子是無意識短暫記憶,剛入園的孩子是記不住吃了什麼,發生了什麼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誤導孩子,你問有沒有欺負你,孩子就會在想,是誰欺負我來的,這就是誤導。有時候孩子腦海中想象的事情都是實際沒有發生的,這是孩子生理髮展的階段,所以不要用負面的引導性語言。

案例:寶寶,你臉上這個印子是怎麼回事啊?誰抓的?快說!

正確做法:寶寶臉上有個小印記,是要裝扮成超人嗎?你擺個超人的動作給媽媽看看啊!(孩子就會學着說一些話了)多和孩子溝通正向的東西是最好的,如交到好朋友了嗎?今天開心的一件事是什麼呀?

三、週末瘋玩型

爲了減緩孩子一週入園的焦慮,身體和精神上讓孩子放鬆,在週末的時候就大玩特玩,淘氣堡,爬山,玩水,兩天都不閒着,而且都是大體力活動。

這種方式有些欠妥,一是因爲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本身身體機能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吃的和家裏不一樣,規律也不一樣,容易上火);二是心理上極端的緊張與放鬆懸殊太大不利於孩子的正常過渡;三是承諾會給孩子造成思維定式,覺得到了週末就一定會去,覺得上五天幼兒園就是爲了換取某種條件。

案例:怎麼我家孩子週末好好的,週一一到幼兒園就生病了呢?

正確做法:多采取一些靜態的活動,如孩子喜歡玩的軌道車,爸爸媽媽多陪伴他一起玩,語言上有實質性的交流;多和孩子去公園散散步,放鬆放鬆心情;多到爺爺奶奶家走動走動,體會親情和安全感。

四、哄着不哭型

爲了減緩入園焦慮,全家人一起上陣哄着孩子不哭,給予承諾,覺得孩子不哭就是萬事大吉。殊不知孩子需要情緒的宣泄,而哭泣正是有利於身心發展的利器,適當的哭泣可以減緩孩子的入園焦慮,所以在孩子哭的時候不是一個勁的哄着他,也不是大聲呵斥(爲什麼別人不哭,你有什麼可哭的。)

最正確的做法是輕輕拍着孩子的後背告訴他,媽媽知道你不想離開媽媽,不過媽媽要上班,寶寶上幼兒園和小朋友玩,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放心吧。

而幼兒園小朋友初始入園哭泣型也分爲好幾種,有歇斯底里一陣型(媽媽走的時候),有神神叨叨全天型(聲音不大,一陣一陣想起來就哭),有沉默不語默默流淚型(一般比較內向的孩子)

五、送別磨嘰型

送孩子的時候比孩子還黏糊,半天摟着孩子說這說那,本來想安慰孩子,讓孩子建立安全感,實則更增加了分離的難度,大部分孩子在被老師接過去之後哭一陣子都會被教具遊戲等吸引過去了,而且還有老師的安撫,即使媽媽停留的時間再長,說的話再多,孩子還是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最正確的做法,在送的過程中就和孩子多聊聊,等見到老師的時候幾句話就可以離開了,一定要“狠心”,越快速離開的媽媽,孩子過渡越快,因爲知道了每天的流程和媽媽的底線。但是不要把孩子放在某個玩耍區域偷偷的走掉,這樣不好,容易讓孩子有被丟棄的感覺。

六、家園不一型

幼兒園在最初的一個月基本都是生活自己能力的培養和日常常規的訓練,如自己主動進餐,會脫褲子小便,餐前要洗手,吃完加餐知道把盤子歸位等,但是回到家裏,父母又是老一派做法,完全棄幼兒園的做法於不顧,而且有的老人更加變本加厲的慣着孩子,以至於孩子在幼兒園一個樣,家裏一個樣,更不利於孩子獨立的在集體中生活。

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並且能夠做到堅持,很快你就會看到寶寶入園的成效有多大,如果兩面派,當着老師面答應的好好的,背後我行我素,那麼很快你就能看到自己寶寶和別家寶寶的差距有多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