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進步助你生產更順利

本文已影響1.1W人 

器械輔助陰道生產與生產時的麻醉,這兩個主題,乍看之下像是無關聯的兩部分,但其實都是在必要時刻,幫助產程順利進行的醫療技術。

醫療進步助你生產更順利

器械輔助陰道生產與生產時的麻醉,這兩個主題,乍看之下像是無關聯的兩部分,但其實都是在必要時刻,幫助產程順利進行的醫療技術。而被很多女生視爲虎狼的“產痛”,現在也可以藉由先進的麻醉技術,達到減痛,甚至無痛的境界,本文也會稍加介紹。

器械輔助陰道生產

胎頭卡住·不一定要剖宮

分娩可分爲3個產程,第1產程是從陣痛開始到子宮頸全開,第2產程指的是子宮頸全開到胎兒生出來,第3產程是胎盤的娩出。絕大多數的孕婦都可以自然而順利地經過3個產程,但有一小部分孕婦,生產進展中會“卡住”,3個產程都有可能發生,但今天我們聚焦在第2產程,尤其是“胎頭下降過程”。

“胎頭卡住”時,也許大部分的人會想到改以剖宮產方式把小孩生出吧!但剖宮產也不是萬能的,如果胎頭已經下降,剖宮產不見得是最快速、最安全的方法。此時可以考慮有人幫忙在產婦腹部加壓“幫忙出力”。除此之外,還有器械可以幫助產科醫師搶時間、協助將寶寶順利地生出來。

產鉗(Forceps)

醫術未發展·僅能陰道生產

過去的時候,產婦無法順利地“自然生產”,很多就會被“自然淘汰”,加上公共衛不好,產婦生產死亡率頗高。之後,雖有醫師大膽採用“剖宮生產”的方式,來幫助“難產”的產婦,但是麻醉與手術技術,以及抗生素的使用都未臻成熟,剖宮仍是有極高風險的生產方式,所以女性被迫只能選擇陰道生產,於是,設計研發了很多的技術與器械,來幫助陰道生產。

產鉗夾住胎頭·幫助胎兒娩出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有醫師遇到胎頭過大,或胎兒位置不對,而卡在產道中上下不得的產婦,雖然很想幫忙,但圓圓的頭顱沒有着力點,又滑不溜丟的,於是就研發了像鉗子的東西。

它由兩個扁平有曲度的金屬勺子構成,可伸入產道中,夾住胎兒的頭部,幫助醫師施力將胎兒順利娩出。隨着產鉗問世的時間漸長,不斷有改良版本推出,不過基本設計原理不變,並推廣至低位產鉗、中位產鉗、高位產鉗,適合不同胎頭下降程度使用。

使用產鉗·避開疼痛

什麼時候會考慮使用產鉗呢?產婦若患有心肺疾病,或神經方面的疾病而需要避開第2產程的疼痛者、用力過久疲憊無力,或是第2產程過長等;胎兒方面若是出現心跳不穩、胎兒窘迫或是胎盤有早期剝離、臍帶脫垂等危及胎兒生命的狀況,急需將胎兒快速娩出時使用。

剖宮技術進步·產鉗使用減少

使用產鉗,有可能發生一些併發症。包括產道裂傷、因壓迫造成解尿或排便困難或失禁、發燒感染,以及產鉗施力部位造成胎兒顏面神經受損、頭皮水腫及眼內出血等。雖然可能有上述潛在的併發症,但若考慮到難產可能造成母嬰生命皆危險,而產鉗所造成的合併症大多可在產後短期內復原,則產鉗使用仍有它存在的價值。

只是,產鉗要能使用成功,醫師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加上手術與麻醉技術要足夠進步與嫺熟。所以若是發生難產,在可能的情況下,大部分的醫師或病人,都會選擇以剖宮生產,來協助胎兒娩出,以減少對母體及胎兒的傷害,因此目前產鉗的使用越來越少。

真空吸引(Vacuum)

真空吸引是由Simpson在公元1840年代創造出來的器械,包含一個杯狀的吸頭,用來吸附胎兒的頭,吸頭後接長型的管子,在特定的安全壓力下,抽真空造成負壓吸力,醫師則牽引吸杯,幫助胎頭順利娩出。

真空吸引·比較安全

使用真空吸引的時機與產鉗大致相同。而合併症則包括頭皮水腫、血腫、頭皮裂傷、胎兒黃疸,嚴重者則包括顱內出血以及傷及神經等。不過一般說來,大部分只會在頭頂留下一個杯狀的頭皮水腫塊,在嬰兒出生後1周內,都會慢慢消失,不留痕跡,且絕大部分合格醫師皆能熟練操作,所以真空吸引輔助生產是比較安全的。

尤其比起母親與胎兒可能因難產所引起的併發症來說更是不二選擇。若是真的遇到需要用到真空吸引方式協助生產,產婦大可放心的讓產科醫師採用此方式,協助自然生產進行。

“每個女人,都需要忍人所不能忍之產痛,才能成爲一個母親。”這句話,經由現在進步的麻醉技術,可獲得一點比較人道的轉變。另外,若是產程不順,需要以剖宮的方式取代自然生產,也需要先進的麻醉技術。以下就對產科的相關麻醉方式做個簡單的介紹。

狀況1~待產

硬脊膜外麻醉·減輕宮縮疼痛

待產時,要改善子宮收縮造成的疼痛,目前一般是採用硬脊膜外麻醉(無痛分娩),用專用細針扎入硬脊膜外腔,留置一個極細的管子,以作爲病人疼痛時可自控按壓,讓藥物注入硬脊膜腔,達到止痛的效果。

這種麻醉,只會將疼痛的感覺阻擋掉,對病人的運動神經影響極輕微,病人多半能夠自行活動,而且作爲幫輔的器械,會設定有單位時間內使用的最高劑量,所以不用擔心因爲太痛,拼命按壓注射按鈕而發生過度麻醉的情形。麻醉藥物,也控制在胎兒安全的使用劑量範圍內,不至於造成胎兒出生時發生呼吸抑制現象

停掉無痛分娩·纔能有效用力

因爲使用硬脊膜外麻醉,會使第1產程延遲,尤其是子宮頸一開始擴張的慢速期,所以一般建議,等到子宮頸已經擴張到3釐米時,纔開始使用無痛分娩;

又因爲第2產程時,產婦常因無法感受到子宮收縮,而無法有效用力,因而發生胎頭下降延遲甚或停頓的狀況,所以當子宮頸全開,要開始靠產婦自身用力時,一般會建議停掉無痛分娩的使用。

確定不再使用硬脊膜外麻醉時,就會將管子移除,移除後需要平躺6~8小時,以防脊髓液外漏,造成嚴重頭痛。

至於其他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包括短期的低血壓、尿液滯留解不出來、感染造成腦膜炎與較長期的腰痠背痛(一般會自行改善)、頭痛。

狀況2~陰道生產

局部麻醉·剪開會陰

爲避免會陰不規則裂傷,而進行的局部會陰剪開,採用局部麻醉,也就是從皮下組織局部注射麻醉劑。藥效在注射後1小時內退去,局部的感覺就會慢慢恢復。病人意識是清醒的,能清楚感到縫合時的觸覺,但沒有痛覺。若非對注射的藥物過敏,一般不會有特別的併發症發生。

靜脈注射麻醉·縫合裂傷

若有較深或較廣泛的裂傷需要縫合,或胎盤娩出不完整,需要以器械進入子宮腔清除時,考慮使用靜脈注射麻醉。

此種麻醉方式是將藥物注入靜脈,使病人意識喪失而降低對痛的感覺,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一般停止注射藥物後,約半小時之內就可恢復意識。

狀況3~剖宮生產

半身脊椎麻醉爲主流

可選用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半身麻醉又分腰麻與之前提及的硬脊膜外麻醉。因爲全身麻醉會導致胎兒呼吸抑制,所以只用在非常緊急狀況的剖宮生產時。一般剖宮產選用半身麻醉,又以作用較快速的腰麻爲主流。

此種麻醉進行的方式是用專門細針,從下後背處經由脊椎關節間的位置進針,將麻醉藥注入脊髓末端的空腔處,使藥物能夠進入珠網膜下腔,而達到下半身止痛的作用。病人意識清楚,也能自行呼吸,只是下半身則完全失去感覺與運動的能力。因爲控制排尿的神經作用也被阻斷,所以需要放置導尿管來協助排尿。

事先了解·沉着以對

懷孕與生產,其實潛藏很多危機,而且每個人或同一人不同胎次的產程變化之大,甚至不是現代醫學所能預測的。產科醫師存在的價值,更在於處理這些變化多端的懷孕、生產併發症。

希望藉由此文,讓大家對於產程進展不順時,產婦能有什麼選擇,而醫師可能的處理方式爲何,能有多一份的認知,真遇上了也能比較信任醫師,並沉着以對。

另外,對於產科會遇到的麻醉方式,除了無痛分娩的選擇是具有自主性的外,其他多屬於被動接受(以遇到的狀況不同,由產科醫師,甚至加入麻醉科醫師共同評斷最恰當的麻醉方式),但若能事前多一分了解,較易免除因誤解而造成的不必要擔心,或者後遺症。

事先做功課·生產更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被動地討論遇到產程延遲時怎麼辦,不如事先做點功課,比如說定期接受產檢,注意胎兒體重的變化,儘量避免養出巨嬰;在沒有早產之慮的情況下,懷孕末期養成散步或輕度運動的習慣,除了可以鍛鍊自己的肌力,對生產時的產程進展也多少有幫助。

到了真正進入產程時,子宮頸未全開時,儘量保留氣力到第2產程,並在第2產程時,確實遵照醫護人員教導的方式用力。如此一來,“產程遲滯”就比較不會找上你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