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二孩的正確姿勢:不打壓老大,不糊弄老二

本文已影響1.1W人 

女兒跟小表弟十一期間又度過了一個相愛相殺的假期。不過今年的局勢明顯發生了逆轉。從前小表弟只有挨欺負的份兒,今年真是翻身農奴得解放的節奏。

養育二孩的正確姿勢:不打壓老大,不糊弄老二

本文由:CC爸媽(cc-bama)

授權發佈

1

女兒跟小表弟十一期間又度過了一個相愛相殺的假期。

不過今年的局勢明顯發生了逆轉。

從前小表弟只有挨欺負的份兒,今年真是翻身農奴得解放的節奏。

從攻擊力上來講,小表弟再也不是那個毫無還手之力的弱雞仔了。

真要打起來,也能招架幾個回合了,甭看就這幾個回合,就足已有“敢出手”的底氣了!

從心理成熟度來講,姐姐越大越發懂得寬容,小表弟T2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期,行事一切憑個人心情,好鬥指數達到巔峯,有這兩種心理拉鋸做基礎,也給兩個人多了一些備戰空間。

比如同樣是搶奪扭扭車。

去年的情景是,只要姐姐想玩,小表弟就沒有得手的份兒。

如果弟弟搶了姐姐的,姐姐絕對錙銖必較的搶回來,還會把硬搶的弟弟一把推開,弟弟毫無還手的餘地,只能乾嚎。

彼時我們的做法是,不斷的強調遊戲的規則,先到先得,要輪流玩,也要懂得適當謙讓。

一年之後,女兒基本get到了我們傳遞的精髓,弟弟先拿的,很少搶,但是弟弟T2的小火苗燒得正旺,正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的階段。

所以今年的局勢是,假如姐姐先佔了扭扭車,弟弟要搶,姐姐會說:“是我先玩的@#??%……”,給小表弟擺事實講道理的功夫,小表弟早就又急又氣上手了,前兩巴掌姐姐可能還能忍,大聲的訓斥:“別打我!”

弟弟自然不聽,繼續手腳並用,最後被姐姐一掌KO,倒地大哭。

我們在旁觀戰真是好不熱鬧。


2

如果你有兩個孩子,那麼對很多養育觀點就會持辯證思維。

假如跟咱娃交手的是外人,無故被搶了,娃自食其力打的對方滿地找牙奪回來,你可能覺得是最痛快的方式。

假如咱的娃打人了,雖然一萬個抱歉,你也會批評教育,但說到底吃虧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也不會感同身受。

但當打與被打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時候,你才能明白,只有合理公正的解決問題,纔是對兩個孩子最正確的引導方式。

感謝一年前的我們:

沒有一味的教女兒,“你是姐姐凡事要讓着弟弟”,今年被弟弟搶玩具的時候,她還有維護玩具並一聲呵退的英氣。

亦沒有一味的囑咐姐姐,絕不能動手打弟弟,今年被弟弟拳打腳踢的時候,她還有一拳KO的勇氣。

也感謝一年前的我們:

沒有一味的讓弟弟別跟不懂謙讓的姐姐一般見識,委曲求全去玩別的,今年他才留有對自己心愛之物據(暴)理(力)力(解)爭(決)的信心。

亦沒有讓弟弟感覺來自姐姐的攻擊“打不過就選擇忍”,今年交戰時,他才依然有“出手制敵”的勇氣。

看兩個孩子鬥爭的此消彼長,才能發現:教育孩子,眼下誰多挨一巴掌,誰少玩一會兒玩具,都是次要的,當下的引導對孩子今後的影響纔是最重要的。

一場戰鬥,我們需要孩子學會的是什麼?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

一定不是眼前誰吃了虧、誰佔了便宜,而是,你的解決方式,會對孩子今後的性格養成產生什麼影響。

3

我見過很多父母有了老二都會忍不住偏袒小的。

所以常常看到,個子小小的弟弟妹妹對高高大大的哥哥姐姐大打出手,哥哥姐姐就任由被打。

並非哥哥姐姐無還手之力,也不見得他們定然品性純良,而是他們需要以此,換取父母的認可。

我認識一個朋友,從小受得便是這種忍讓教育,從小就讓着弟弟,有什麼好東西,一定是弟弟先吃,有什麼好事,一定是弟弟的。

雖說日子久了習慣了,但她無時無刻不想着離開這個家,覺得離開這個不公平的環境,自己就能痛痛快快的爲自己而活了。

但她發現,即便是離了家,換了環境,她依然“本性難改”。

進了寄宿學校,她依然不自覺的活兒搶着幹,好事拱手讓出,工作後,好像也沒有很大改變。

雖然大家都說她“人真好”,但是她自己其實並不開心。

她並非不想要,不想爭,只是從小的教化,已經成了她性格里的一部分。

她覺得,只有這樣自我犧牲,拱手相讓,別人纔會喜歡她,就像小時候,只有這樣謙讓弟弟,纔會得到父母的表揚一樣。

她不明白,明明新的環境,大家的起點都是一樣的,爲什麼自己依然沒有改變?

因爲從小種在骨子裏的東西,是很難拔出來的。

養育孩子,任何時候都不能小看時間的複利,你教化孩子謙讓十次、百次,教他忍讓3年、5年。

覺得等小的長大了,一切不就好了?

或者,等你力量強了,不就不用挨欺負了?

但是就這3、5年的時間,孩子隱忍或自卑的性格就已經無法逆轉了。


4

這並非多子女家庭的常態,即便是獨生子女,如果父母平時的教育是以退讓和忍耐爲主,孩子長大了也多是委曲求全的性格。

所以,孩子之間有衝突,除了分對錯,還要根據孩子的發育階段有技巧的引導。

就說弟弟搶姐姐正在玩的扭扭車,姐姐不給,弟弟就上手打,明顯是弟弟不對。

但卻不能簡簡單單的呵斥弟弟:不能打人、不能搶姐姐的玩具。

因爲T2的孩子,世界觀就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他還沒有清晰的物權意識,也沒有清晰的社交規則。

站在他的角度,自己是沒有錯的,他只是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個孩子想要玩某一個玩具,這有什麼錯?

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被姐姐拒絕,還被大人訓斥,他得到的結論就是,爭取自己想要的是不對的,是會被批評的。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他:

我知道你也很想玩,這沒有錯,只是別人在玩的時候,不能搶,可以先徵求一下姐姐可不可以玩,如果不能,那就等等。

另外,打人會痛,而且打姐姐,她也不會讓給你,好好說姐姐纔可能會讓給你。

慢慢的給他灌輸社交規則,他是可以懂得並且接受的。

你說小孩子多機靈,女兒看過幾次我們對弟弟的處理方式,也知道小表弟大概懂了一二,立馬就開始抖機靈。

倆人同時看上一個玩具,姐姐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先佔上,然後一臉得勢的看向大人:是我先拿到的,我要先玩。

瞬間佔據道德高點。

弟弟在一旁氣得倒地大哭,免不了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你很難想象,去年連社交規則都要耳提面命去囑咐的孩子,今年就已經深諳投機之道,並學會了用規則去套路別人!

所以對於女兒來說,也要讓她明白:錯,不能縱容,對,也不能得理不饒人。

想要讓她做出讓步,一句“你大所以你要讓着弟弟”顯然不是合適的教育理念。

凡兩人行就必有一弱,但這不是強者相讓的理由,不能以此去指責和教育孩子。

若凡事都相讓,日後對自己應得的也會不敢爭取。

那麼,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激發孩子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5

如何讓孩子明白:不是有理,就可以不講情呢?

這也是一門學問。

那些緊抱着自己的玩具拒絕分享的,公共玩具占上就不肯撒手的,從是非上來講,確實無可指責,但是我們依然要引導他,需要做出適當的讓步,以換取共贏。

如果你一直佔着,弟弟會一直哭,他很吵,你也玩不好,大人也都要去哄他,不能陪你,爲什麼不適當的讓給他,或者少玩一會跟他輪流呢?

類似的:

如果你肯分享,不僅得到了更多朋友,還得到了更多玩具。

女兒後來漸漸學會了“以德報怨”,弟弟搶了她的玩具,不傷大雅,就不去追回,不去錙銖必較。

弟弟情急之下打她兩巴掌,首先用凌厲的眼神和嚴厲的語氣制止,儘量不動手。

但這不是我們逼的,是她經歷過後自己的選擇。

現在姐弟兩人,勢均力敵。

弟弟明白了,隨意動手搶姐姐的東西,自己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姐姐也感受到了來自弟弟的攻擊力,凡事也懂得禮讓三分。

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今後成爲的樣子嗎: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對別人的東西不要隨意覬覦和搶奪,對自己的權益也要懂得爭取和捍衛。

養孩子啊,日子長着哩,不用總是看眼下哪個孩子佔了上風,哪個孩子吃了虧,要把目光放得遠一些,用最適合他們生長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