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丨情緒失控的父母,影響孩子一生

本文已影響1.43W人 

“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諸如此類耳熟能詳的俗語經常被試圖用暴力管教孩子的家長掛在嘴邊,熟不知,“棍棒教育”往往不能糾正孩子不良行爲,而會適得其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罵…

原標題:國際不打小孩日丨情緒失控的父母,影響孩子一生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母嬰和大家一起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善待兒童。

國際不打小孩日你知道嗎?

1998年,美國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發起了“停止體罰孩子”的活動。此後,他們把每年的4月30日設爲紀念日。設立這一“節日”的目的是爲了引起社會對“打孩子”這一違反兒童人權的暴力行爲的重視。

國際不打小孩日的口號是“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諸如此類耳熟能詳的俗語經常被試圖用暴力管教孩子的家長掛在嘴邊,熟不知,“棍棒教育”往往不能糾正孩子不良行爲,而會適得其反。

國際不打小孩日丨情緒失控的父母,影響孩子一生

今天又“國際不打小孩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兩天不罵提拎甩褂”,面對頑皮不堪的孩子,有些父母會忍不住用打罵這一簡單粗暴伸手就來的方式來管教,還不忘嘀咕一句“這是爲你好”。事實上,棍棒教育不僅僅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引起孩子心理問題。

棍棒教育的結果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梅竹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如果打孩子所帶來身體上的傷害假以時日可以康復,那麼對孩子心理上的創傷不是時間就能治癒的。

“在平時門診中,因爲家長打罵而產生心理問題來就診的孩子不在少數。”梅竹表示,長期被棍棒教育管教的孩子會產生以下幾方面問題:

1.撒謊。孩子爲了避免被打罵而採取撒謊這一應對保護措施,從而不會再和家長坦誠相對,通過撒謊來掩蓋事實,讓親子之間的溝通變得艱難;

2.自卑懦弱。爲了不和家長起正面衝突,孩子內心即使再不認同,表面上裝出自己很服從很乖的樣子,長此以往失去了自己的個性;

3.叛逆。家長對孩子的打罵會讓孩子自尊心嚴重受創,會通過和家長的對立反抗來刷存在感,這就是爲何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越打越皮”,有些孩子還會逃學、離家出走甚至自傷;

4.粗暴言行。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影響很大,長期受到家長打罵的孩子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在學校裏遇到問題也會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導致在家被打出門打人的惡性循環;

5.孤僻。有些孩子被家長打罵後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爲自己沒能力不夠好纔會被打罵,表現出沉默不主動溝通,不合羣甚至容易被欺負。而有些家長在打罵孩子後會陷入後悔情緒,試圖用物質來彌補孩子,此時孩子會因爲前一秒被打後一秒卻收到禮物而不知所措,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惶恐不安。

6.焦慮緊張。被打罵的孩子生怕自己稍有不妥,就會被拳腳相加,神經緊繃惴惴不安,甚至會產生恐懼心理。

收起棍棒後該怎麼辦?

那麼,收起棍棒後,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循循善誘呢?梅竹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在孩子出狀況時,家長應該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剋制住自己的怒火,問問自己:面前這個不可理喻的熊孩子,是不是很像當初的自己?如果自己還是個孩子,會想被如何對待?比如,孩子在學校裏闖禍了,家長不能僅聽老師的一面之詞,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問清楚其行爲背後的原因,瞭解清楚真相。如果真的是孩子做錯了,你可以象徵性地懲罰:讓孩子面壁思過、取消之前計劃好的出遊等,具有儀式感的懲罰可以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梅竹副主任醫師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懲罰孩子不能當着學校老師或者親戚朋友的面,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不肯聽取家長的勸告,固執己見怎麼辦呢?梅竹副主任醫師建議,在不觸及法律、不突破道德底線、不威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試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你需要告訴孩子做這件事的後果,並且要自己承擔。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家長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引導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總結歸納。”

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

很多父母們的普遍感受是,有時候面對“糟心”的孩子,簡直要分分鐘爆掉,特別是勞累了一天之後,各種“熊孩子”行爲更是讓人難以忍受怒不可遏,於是一大波“負能量”就宣泄到孩子身上。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認爲,父母一定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家長當情緒煩躁時,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現在心情很不好,能不能先離我遠點一點,讓媽媽一個人靜一靜’,等調節好自己情緒再和孩子溝通。還有些父母容易對孩子發火的原因是,習慣性用自己的視角來看孩子,沒意識到孩子和成年人的認知層次不同。很多家長的口頭禪是‘孩子懂個啥’,這其實就完全沒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獨立個體對待。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但同時他們在很多事上仍然處於學習狀態,因此我們家長就需要能夠真正的平等對待孩子。”

此外,沈奕斐認爲家長不能盯着孩子身上的缺點不放,而是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且予以表揚,“關注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假裝看不到孩子的這些缺點,但只要他有小優點,就要讓他清楚知道。找到孩子任何一點優勢,並表揚他,讓它在孩子這裏變成可複製的行爲,不斷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量。”

【結語】父母通過打罵懲罰孩子,長久下去必定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在父母打罵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然也會模仿這種暴力行爲,情緒上的發泄全靠暴力解決,他們要麼喜歡欺壓弱小,要麼膽小懦弱任人欺負。所以打罵孩子,沒有教育,只有傷害。國際不打小孩日,讓父母對孩子的暴力懲罰徹底消失在每個家庭中。不打小孩,從每位父母做起!

來源:本文綜合澎湃新聞、企鵝童話等內容整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