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吃手怎麼辦?看完你就知道了

本文已影響2.79W人 

“我兒子都一歲半了,還經常喜歡吃手。每次試着想把他的手指從嘴裏拿出來,都沒有成功,如果強行制止,就開始哭鬧。我和他爸爸都很苦惱啊,到底這麼大的孩子總這樣吃手是怎麼回事呢?應不應該干涉呢?”

“我兒子都一歲半了,還經常喜歡吃手。每次試着想把他的手指從嘴裏拿出來,都沒有成功,如果強行制止,就開始哭鬧。我和他爸爸都很苦惱啊,到底這麼大的孩子總這樣吃手是怎麼回事呢?應不應該干涉呢?”

像上面的媽咪一樣,很多家長在看見寶寶頻繁地或習慣性吃手的時候,都會很糾結。

一是擔心很吃手很不衛生;

二是在寶寶到了一定年齡,尤其是寶寶到了一歲之後,愛吃手的毛病還是改不掉,不少媽媽就有些懷疑,寶寶這樣一直吃手會不會是什麼疾病的徵兆?

寶寶愛吃手怎麼辦?看完你就知道了

寶寶吃手的原因

1 探索世界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爲發育中的「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實際上寶寶剛出生就有吮吸的本能,只是這時候動作還沒有發育,沒有辦法將小手放到自己的嘴巴里。

到4-5個月的時候,寶寶行爲能力更強了,於是會通過咬、舔、吮等方式來感知世界、認知事物,這也是嬰兒大腦發育、心理髮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

2 心理需求

對於小寶貝而言,吃手可以消除他們的不安、煩躁和緊張的情緒,具有鎮靜的作用。且吸手指能給他帶來舒服感,即使母親不在身邊,吃不到奶頭他也能從中得到安慰。

所以如果此時媽咪強行阻止寶寶這個習慣,反而會讓寶寶產生焦慮感和不安全感,並且會對周圍人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有國外研究發現,從小嬰兒起就完全阻斷吃手的寶寶,長大後常常會擁有焦慮、暴力、敏感、多疑、膽怯的性格。

3 長牙

出牙的時候(通常是六七個月,因人而異),寶寶也會更喜愛吃手,或者咬別的的東西。 我家寶寶沒東西咬的時候會很煩躁,還喜歡來回摩挲自己的牙齦。 是因爲,出牙時寶寶會牙齦腫脹,得靠啃咬來減輕出牙的不適。

溫馨提示:1歲以內小寶寶不吸手指反而不正常。吸吮是每個寶貝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如果家中的寶貝到了6個月大還沒有任何吸吮手指的行爲出現,那反而可能是異常行爲。家長需要多多觀察,甚至可以試着牽寶貝的手,放到他的嘴邊,讓他嘗試自己吸吸看。

寶寶愛吃手怎麼辦?看完你就知道了 第2張

媽媽不應該—— 

1 急切地給寶寶施壓

對寶寶吃手行爲,家長應理解和寬容,不可強行干涉甚至逼迫他,見到較大的寶寶“吃手”也不要反覆唸叨“怎麼又吃手了”。因爲這樣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爲,甚至影響寶寶未來情緒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2 說過激的話

媽媽儘量不要對寶寶說:“不許吸手指!”“再吃手就如何如何!”“這麼大了還吃手,羞羞羞”,等等讓他感到難受的話,這樣反而令寶寶更強烈地注意到了吃手的行爲,越想越難放下,越剋制就越想吃。

3 依賴「江湖偏方」

不要相信那些市面上所謂“幫助寶寶戒掉吸手指的壞毛病”的各種產品,使用在手指上塗抹一些怪味道的藥物,或者帶上手套等方法。這樣強制的辦法只會讓寶寶更加焦慮,並只能暫時阻止他們的行爲,一旦停止使用,寶寶很可能會重新開始吸手指,而且可能頻率更高。

使用這樣的隔離手段不是不可以,但成功的基礎是同時幫寶寶找到能夠替代咬手習慣的新興趣。如果不能保證做到這點,貿然隔離很可能適得其反。

媽媽應該—— 1 注意手指衛生

如果寶寶吃手指是因爲滿足其生理需要,父母其實不需要多慮,只需要注意玩具的清潔和手指的衛生,也就是要經常清潔玩具和寶寶的小手就可以了。

2 給小嘴找個依靠

當寶寶吃手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乾,讓他的小嘴啃啃,或來個安撫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

3 抽時間多陪寶寶

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利用空閒時間多和他談話、唱兒歌、玩積木或看圖書等,讓寶寶在遊戲活動中忘記吮手指。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爲寶寶做撫觸按摩,給寶寶講輕鬆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4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要想讓寶寶改掉“吃”手指的壞毛病,最好的辦法是讓他雙手不空,充分發揮他的創造性,讓他有事可做。比如可以讓寶寶多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東西,看看花、樹、車子,同時跟他說說話。

這樣一方面可以帶着寶寶牙牙學語,另一方面也能讓寶寶多接受周圍事物的刺激,增加他對其他方面的注意力,以免有事沒事只想着去吸吮手指了。

什麼時候需要對寶寶吃手加以控制?

一般兩歲後,孩子吃手的習慣就逐漸消失。但若到了4歲還有吃手的習慣,就有可能存在身體或心裏上的問題了,如體內缺少鋅、鐵等微量元素等,或者是一種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如壓抑、焦慮、強迫等。

如果這時還放任寶寶吃手可能就會引起寶寶下頜發育不良,牙齒排列異常,上下牙對合不齊等問題,父母要及時帶孩子諮詢醫生糾正。

寶寶吃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家長不要如臨大敵。只要瞭解孩子在各個時期的成長髮育特點,做到心裏有數,適當介入,順勢引導,避免使用強制手段,相信我們的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