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共情能力該怎麼培養

本文已影響5.53K人 

共情,又稱神入、同理心,指的是個體對他人情緒和情感的識別,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並作出相應情緒反應的過程。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人能夠及時把握他人的情緒情感,採取恰當的應對策略。這就是人們生活中說的善解人意。共情是建立、維持友誼的一種重要能力。它可以增加親密關係的滿意度,改善家庭關係的質量。因此,我們值得討論一下,在父母養育中,如何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

共情可以創造溫暖的聯接

為了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家長首先需要成為反應敏感的父母。母親養育功能的基礎是母親的反應敏感性——對兒童身心基本需要的敏感性(對兒童需要訊號的敏銳覺察)與反應性(根據兒童發出的需要訊號,恰當、及時地給予滿足)。兒童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一項對2-6歲幼兒進行的研究發現,對幼兒的不同需要,母親的敏感性與反應性存在著明顯差異。母親往往更注重生理需要的滿足,對滿足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孩子的共情能力該怎麼培養

幼兒階段是培養共情能力的關鍵期;對於0-3歲的嬰兒來說,母親要保持對兒童身心需要的反應敏感性:

1.對生理需要敏感,例如:當孩子飢餓或想睡覺時,能及時發現並做出恰當反應;當孩子哭鬧時,能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

2.對自主需要敏感,例如:把孩子看作是獨立自主的個體;能認識到孩子的一切意願和活動都有其合理性。

3.對陪伴需要敏感,例如:能經常陪著孩子一起玩;能夠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

4.對接納需要敏感,例如:當孩子想要引起大人注意時,能及時發現,並給予恰當的迴應;能夠接受孩子的任何想法。

其次,為了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家長要做情感溫暖的父母,即向孩子表達對他的關愛和理解。父母情感溫暖指的是,父母的養育行為具有支援性和反應性,對孩子的需要反饋敏感且及時,前後保持一致。情感溫暖的父母對兒童充滿關愛,對孩子行為傾向於表達贊同,無論情緒還是行為上都對孩子表現出積極關注。父母的情感溫暖會促進孩子的情緒支援能力發展,這有利於同伴關係的維持和改善。

最後,為了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家長要做“心智化”的父母,幫助孩子學習並表達對他人的理解,增強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在與孩子的互動,父母中要多鼓勵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嘗試理解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多與孩子溝通生活中的細節,幫助孩子理解他人。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要幫助孩子學習用詞語來描述心理狀態,幫助孩子形成更為精細的、描述和推理心理狀態的概念框架。

父母的“心智化”是孩子心理的“眼睛

總之,家長在養育過程中要注重幫助兒童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並能夠用言語交流表達,從而提升孩子的情感共情能力與認知共情能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