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東西被搶了?!你有試過這麼做麼?

本文已影響1.87W人 

孩子東西被搶了?!你有試過這麼做麼?


於是問題出現了:如何在不讓孩子吃虧的前提下妥善處理爭搶行為呢?

在提出解決辦法之前,我們需要明確幾個概念:

首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在兒童社會交往,即和小夥伴玩耍過程當中,無論在哪個國家、哪種文化背景下,進攻性行為都是在所難免的。一些研究也能證明,在遊戲中顯示出一些進攻性或許是兒童社交發展的必經之路。

“其次,很多家長們過於擔心孩子的“自私”行為,孩子們也常會因此到批評。然而,對於兩三歲的幼兒來説,“自私”其實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此時的他們正處在自我意識的形成階段,而自我意識中包含着“所有權”的概念,即我的、我的東西。處於這個階段的他們也並不明白什麼要跟別人分享,因為在他們的小腦瓜裏還沒有掌握“借”與“還”的概念。所以他們認為東西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着丟失,爭搶行為出現。

在此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逐漸規範孩子之間的爭搶行為啦。

NO.1

如果ta想玩其他人的玩具,那麼家長應鼓勵ta去和玩具的主人商量,或者用自己的玩具進行交換,但不可以直接拿來玩,更不可以從別人手中搶奪。

NO.2

當別人想玩ta的玩具的時候,需要經過ta的同意,同意就一起玩,不同意父母也無需過多幹涉。

NO.3

當ta因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之間出現爭搶的行為的時候(前提是玩具屬於自己的),父母可以出面制止爭搶行為,並陪着孩子温柔而堅定地把東西要回來。

在此過程中,家長應當盡力保護孩子“所有權”的建立和發展,孩子只有確認了什麼是“我的”、什麼屬於自己之後,才能逐漸意識到什麼是他人的,然後才能做到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開。

另外,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在反覆的社交活動中才能夠建立。家長不應該批評孩子,也不能盲目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而應該理解、接納孩子的不分享,並在社交活動中不斷為孩子導入分享的概念。

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願分享的小天使~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