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寶寶注意力的事,你可能沒少做!正確做法有3招

本文已影響2W人 

養孩子難,教育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家長們好不容易在寶寶餵養的路上摸爬滾順利通關,又要開始面對各種寶寶早期教育難題。

想讓寶寶更聰明贏在起跑線?想培養出懂事有教養的孩子?想做一個能和孩子交心的朋友式父母?

孩子的專注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今後的學習能力,但很多家長都為孩子專注力差發愁。

到底是什麼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為什麼我家孩子專注力不好?

破壞寶寶注意力的事,你可能沒少做!正確做法有3招

平時很多家長都會找我求助,感覺家裏的寶寶做什麼事情都做不長,專注力太差。

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玩玩具也是,畫畫也是,甚至看繪本也是,甚至有時候一心二用。

這樣下去,我怕他今後上學讀書也不能專心,這可怎麼辦?

家長們的焦慮我懂,其實,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專注力都是不一樣的。

8~15 個月 :可以專注大概 1 分鐘左右

16~19 個月:30 秒~2 分鐘

20~24 個月:30 秒~3 分鐘

25~36 個月:2~10 分鐘

3~4 歲:3~15 分鐘

以上的專注力的時間只是一個平均值參考,具體情況因娃而異。

為什麼別人家娃一坐一玩就是大半個小時?我家就幾分鐘?

關注專注力,除了每個寶寶性格差異外,生活中其他事情也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特別是外界不必要的打擾。

觀察發現,一個不夠專注的孩子身邊,往往有一個總是打擾他的大人。

所以,想要改善孩子的專注力,很多時候,應該從家長入手。

眾星拱月

傷了孩子的專注力

破壞寶寶注意力的事,你可能沒少做!正確做法有3招 第2張

許多家裏都是幾個大人圍着一個小寶貝轉,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寵得不得了。

但是,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不斷地提醒他眼前的精彩和美好。

大家可以想想,下面的這些情況,是不是很熟悉呢?

孩子正在塗鴉,媽媽突然端着碗喊他:「寶寶,這個可好吃了,趕快來嚐嚐。」

孩子一個人蹲在地上看螞蟻,爸爸冷不丁來了一句:「寶寶,這有什麼好玩的,那邊可熱鬧了,我們過去」,然後把孩子抱走。

這些情況,都是對孩子「專注」的打斷,這樣,會損害孩子對注意力的保持,從干擾重拾專注的能力,也損害了孩子本來在專注的過程應該體會到的開心和滿足。

長此以往,孩子缺乏專注力也就不奇怪了。

而專注力,是關係到寶寶一生的能力,在很多領域都是相通的。

正如一開始的那位讀者所擔心的,寶寶小時候玩玩具不能專注,長大了在學習和工作上的專注力也很有可能受影響。

而長期的堅持,是以短期的專注力為基礎的。孩子長大了,許多事情的成功,都有賴於長期的堅持,比如寫一本書、運營一家企業、撫養一個孩子。

因為家長的愛,打斷孩子的專注,導致孩子的一生受到影響,相信是所有的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每個家長都該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破壞寶寶注意力的事,你可能沒少做!正確做法有3招 第3張

孩子的專注力是這麼的寶貴,所以,每個家長都該注意培養和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1. 孩子專注時,不輕易打擾

當孩子在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時,不要輕易打擾他,這不僅僅是養育的技巧,更是對孩子的尊重。

我們應該把「做什麼」的選擇權與主動權還給孩子,更不應當剝奪他享受當下的難得機會。

如果真想和孩子搭話,可以嘗試加入他,而不是打斷他。

比如,孩子在畫畫,爸爸媽媽可以走過去,也拿起畫筆和孩子一起畫畫,這樣,非但不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還可能提升親子關係。

2. 給孩子創造一個「無干擾空間」

不管是寫字枱、地墊,還是閣樓的一角,都可以用來給孩子創造一個「無干擾空間」。這個空間應該儘量遠離可能的干擾,比如,人來人去的門廊,電視機,動不動飄出香味的廚房。

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在這個空間裏,他可以無干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玩玩具、閲讀、繪畫,甚至發呆。

而在空間外面的人也應該提醒自己,在「無干擾空間」裏面的孩子,是在做他自己的事,我們不要去打擾他。

破壞寶寶注意力的事,你可能沒少做!正確做法有3招 第4張

3. 如果一定要打斷,給孩子一點時間

有時候,一家人要出門,但是孩子還是呆在「無干擾空間」裏,沒有出來的意思,怎麼辦?

這時,可以嘗試「定時呼喚」。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

在要出門前,口頭告訴孩子一會兒的計劃,比如「我們十分鐘後穿衣服,然後去奶奶家」。同時,定時十分鐘。

在這十分鐘裏,孩子可以自己做好主動轉移專注的準備,而不是被動地被家長強行帶離專注的事情。

十分鐘後,計時器會響起來,計時器的鈴聲會提醒孩子,該穿衣服啦,家長可以等孩子自己過來集合,如果計時器響了好一會兒了,孩子還是不肯出來,家長再去叫孩子,就不會顯得特別突然了。

這樣,計時器就起到了一個緩衝的作用,孩子也不會因為專注被突然打斷而生氣。

丁香媽媽很能理解「處處為孩子好」的父母心,但是,有時我們也會好心辦壞事,比如,打擾了我們專注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應該給孩子什麼」,而是「為了孩子,自己需要改變些什麼」,畢竟,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步,都烙着爸媽的印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