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能控制情緒,那就怪了

本文已影響1.19W人 

前一天,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已經有很多的父母提起過這個問題。“魚爸,我家也是個兒子,現在兩歲快三個月,一直都比較聽話,但是近來我發現他好像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自己高興的時候。

比如家裏來了人很熱鬧,或者碰到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或者是心情特別好的時候,他都會得意忘形,要麼亂扔東西,要麼就使勁抱或者抓別的小朋友,會做出一些比較出格的行為。

我們在旁邊提醒也不起作用,把他拉到一邊冷靜也是,認錯特別快,可是隻要一放開,就又恢復原樣。類似這種情況要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教會他不要得意忘形?然後用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喜歡和高興?”

我感覺這個媽媽就好像在描述我兒子。

簡直是一模一樣啊。

我想很多男孩的爸媽也會有同感。

就在前一天晚上我還遇到了這件事。

因為侄子家裏有事,他帶着妹妹在週末的時候臨時在我家住一晚。

從得到這個消息開始,兒子就開始興奮起來。

恨不得夜晚早點來臨。

自己的表哥和妹妹來家裏,並且是來家裏睡。

想想都激動。

所以,當老婆發愁幾個娃難弄的時候,我説沒事,搞定這個人來瘋的傢伙,包我身上。

趁着兒子高興勁,我跟他約定,今晚跟爸爸一起睡。

當時他的臉就拉了下來,説想跟哥哥睡。

我知道其實他只是想跟哥哥玩。

所以我説你跟爸爸睡的前提是可以睡前去哥哥牀上玩一會。

這時他就舉雙手贊同了。

晚上,三個小朋友陸續洗了澡,已經快9點。

三個傢伙在牀上玩鑽隧道的遊戲,就是在被子裏拱,跳。

老婆一邊忙着收拾,一邊喊他們安靜一點,早點睡。

沒有一個人聽。

我説你先淡定點,讓他們先瘋一會。

要他們這個時候控制情緒,安靜地坐着,然後入睡,那是不可能的。

沒一會,被子就被弄到了地上,裏面還裹着兩個小傢伙。

在那裏又喊又叫。

我進去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玩的有點過火。

我説不會告訴你媽媽,還玩10分鐘好不好。

滿口答應,繼續玩。

過了幾分鐘我提醒一次。

最後時間到了,我就去抱他回了自己房間。

這時候,三個孩子都玩的也差不多了。

沒有一個人覺得不爽。

如果按照老婆那個嚴厲地制止方法,估計又要鬧幾張哭臉了。

這就是我家那個玩起來得意忘形,渾然不知方向的傢伙。

如今4歲多,可以跟我約定。

而放在兩年前,跟提問的媽媽説的一樣。

很多行為無法理喻。

特別是到了公園或者廣場上。

幾個孩子一玩起來,幾乎是瘋了一樣。

其實,只要讀懂孩子,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真不要焦慮。

如果孩子能控制情緒,那就怪了

要一個孩子能夠對情緒收放自如,真的不現實。

甚至可以説是一種奢望。

因為一個人的情緒發展是一個長期地過程,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

孩子的情緒跟教養他的大人及家庭氛圍息息相關。

也跟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有關。

就拿男孩子來説,4歲的時候,體內的睾固酮會突然增加兩倍。

而且睾固酮不僅是一種成長荷爾蒙,也會影響情緒和精力,使男孩精力旺盛打鬧不休。

所以會變得更加好動、愛逞強、喜歡冒險及大膽的遊戲。

所以,要想讓一個男孩遠離那些冒險及大膽的遊戲,把兒子當女兒養的爸媽,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過於壓制孩子了。

我家那小子,每天吃完晚飯都喜歡找我跟他打架。

那架式非常多。

自創一些招式,電視上看一些招式,然後哥哥或者夥伴們教一些招式。

還自帶音效和解説。

沒點力氣還真扛不住。

所以,我們得先了解我們的孩子。

孩子在2-4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如同一個可怕的“小怪物”。

孩子從兩歲的時候開始就會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於是總是説“不”,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説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去!”“去吃飯!”“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時甚至懶得回答,直接甩頭就走。

而且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個明顯的行為就是“打”人,記得那時候小小魚就經常動手打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是軟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沒事。每次我看到了會進行一個干預引導,但是過幾天又犯。

後來我就覺得無法禁止孩子這樣做,那就改變大人。我要我媽也適當反擊,拍他幾下重的。讓他知道被打是很疼的,打人和拍桌子是不一樣的。就這樣,慢慢地改變了。

孩子非常需要表達自己。

他們表達自己的快樂,最初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方式,分不清對錯。

比如一個孩子高興起來就喜歡推自己的夥伴。

這時候,他還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喜悦。

父母要學會共情。

先肯定他的快樂的感受,而不是馬上就把視線全部集中在推人這件事上。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都會狠狠地教訓孩子。

反而應該告訴孩子,高興其實有很多的表達方式,比如唱歌,比如自己蹦躂,或者告訴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

而推人會傷害到夥伴,必須要改正。

兒子也是如此,他有一段時間,一高興就抱着小夥伴親臉。

大家都怕了他。

我告訴他,我能理解你的快樂心情。

因為你非常喜歡那個小夥伴,心情很好。

但是你可以試下握握手,或者擁抱,緊緊地抱抱就可以,但是不要去隨便親別人,因為這顯得很不禮貌。

孩子的情緒世界太複雜了,我們無法一一嚴明。

但是記住一個原則: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的行為。

父母能做的是接納加疏導,認識孩子的情緒發展,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幫助孩子確定正確地行為,糾正不良行為。

另外就是自身的修為。

如果孩子能控制情緒,那就怪了 第2張

如果你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那千萬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學成才,去很好地控制情緒。

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情緒的表達無一不影響着我們性格脾性的形成。

火爆性子的父母養着火爆脾氣的孩子,温和的父母養着温和的孩子。

可以説是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很多人是成年之後,自己不斷地學習,修煉,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從某一個意義上説: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父母需要保持着平和的態度,讓孩子慢慢地去認識規則、理解規則,有一個足夠的時間去讓孩子學習、成長。

學會傾聽,學會共情,讀懂孩子。

努力做個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好父母。

我們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很多……

但這都值得,因為在育兒的過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再次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